去年,女儿被私立学校强中强班免费领取,各小学的尖子生聚集到一起,竞争压力颇大。
都说得语文者得高考,虽说才初一,咱要未雨绸缪,也是帮女儿减轻一些压力。
我想到曾经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文言文所有的好文章都在《古文观止》里,从它的名字顾名思义,“观止”即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停止看其他的文章了。
女儿自学是不可能的,需要我的帮助。我先自学,再教女儿。我跟女儿沟通了一下,女儿很快答应愿意一起学。
上下两册厚厚的两本书,温暖的黄色。我坐在桌边,翻开第一页序言:《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总共12卷,222篇文章。我算了一下,如果天天学,进度一天一课,哪怕偶尔偷懒或有事耽搁,初中三年足够学完了。
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时,我两眼一抹黑,几乎看天书。哪怕有注释有译文,我依然不知所云。更别谈什么优秀片段和思想主旨了。就如看一本拙劣的外国名著译本,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却不知所云。
我上网搜《古文观止》讲课视频来为自己解惑。首先映入我眼的是闫效平讲解。像是落水狗抓到了救命稻草,我迫不及待地点开视频听课。边听边记笔记。
一课停下来,小有失望。他也是逐字逐句翻译的,需要补充的历史背景和文章内部结构的逻辑连贯尚缺,我依然云里雾里。因为是机械地翻译古文,所以一节课快则五六分钟结束,长则十几分钟。像快餐店贩卖快餐一样。
书上记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就这样讲给女儿听吧,至少每个词每一句我都能翻译出来。
中午11.20女儿到家,吃完饭12:00。我们正式开始《古文观止》第一课。我照着笔记一通读,女儿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最后的坐不住。“妈妈,我根本听不懂你讲的什么,舅舅讲得才好呢”,才一半的文章,女儿的眉头皱起了。女儿曾经听过舅舅给他女儿也就是我侄女讲过古文。这个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自己都没弄透,何希听者懂?女儿拒绝听下半段。我同意,并答应明天好好把文章研究透再开始。
下午我请教老弟,老弟教我:学古文首先把文章的历史背景搞清楚。
我上网重新搜到了另一个讲解视频,讲解人陈海平。一篇文章能讲大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从背景到人物,从人文到风俗,讲得很透彻。我像是遇见了宝,如饥似渴地重新学习。这一次像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般,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第二天,虽然讲解还是磕磕巴巴,干干巴巴,但女儿终究明白了文章所讲的来龙去脉和内在逻辑。
遇到故事性强的文章,比较好讲,女儿也喜欢听。遇到那些人文性的有关古代音乐呀礼仪呀的文章,文章篇幅又长的,女儿兴趣不甚明显,比如《季札观周礼》。好在都坚持了下来。
有的文章易懂也好讲,有的文章我会找各种讲解视频,互取其长,丰富我的讲课内容。
然而并非一帆风顺。中途好几次,女儿想打退堂鼓,我也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我记笔记的形式在原来的字词解释基础上,增加了整篇文章的分析和联系现实,甚至可以运用一些流行语言和偶像人物做人设。
在摸索中,行进的磕磕绊绊中,我们讲完了卷一。我的讲课也越来越老练,文言文的魅力逐渐清晰地铺陈开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卷五选自《史记》的《伯夷列传》,《古文观止》222篇中的第80课,开始第81课《管晏列传》第四段的学习。
我想读者最关心的一定是:学完八十课,对孩子学习有帮助吗?答案是:肯定有。
上半年没甚明显效果,下半年效果越来越明显。第一,学校考试的文言文在她眼里小儿科一般简单;第二,孩子作文提高了,作文时会应用到背诵的名句。尤其是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又丰富。整个语文成绩较上半年提升明显。
我觉得这些是迟早的。最为关键的是孩子喜欢上了古文阅读。优秀的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多学习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还能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不禁感慨自己和女儿的坚持,好在坚持了下来,愿我俩学习《古文观止》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