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心理学家 罗洛•梅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接受各种权威所主张的“正确思想”。我们被鼓励服从,而不是倾听自己内心。慢慢地,我们似乎已经不知道要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习惯于去考虑“他人会期待我怎么做?”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罗洛•梅会认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当我们在体会和表述感受时,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容易将感受和想法混淆。这使得我们在表达自己感受不清楚,从而导致了别人也很难理解我们的感受。
举几个例子,你可以判断一下,哪个是表达感受的呢?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明白感受和想法或评价之间的不同。
例1. 你能来,我很高兴。
例2. 你真可恶。
例3. 我想打你。
上面3个例子,例1表达的就是我的感受。例2则表达的我对你的评价而非感受。例3表达的是我的想法。如果要表达感受或许应该说“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

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使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受时,我们最好避免使用“很好”或“很差”这样很模糊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
我们应尽量使用具体的语言。如表示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用“兴奋”、“感动”、“高兴”等词语;而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则使用“担心”、“害怕”、“沮丧”等词语。这样具体的词语会更清楚地将我们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准确地传递给对方。
当我们清楚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后,同时要告诉对方导致我们这种感受的背后的需要,即感受的根源。
例如: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这句话就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及需要完整地表述出来了。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这样表达的“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这就是将我失望感受的根源归咎于他人行为所致。
他人的言行或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它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自身需要。如果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由他人言行所引起,这样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内疚或心生抵触。
通常要直接表达我们的需要会让人感觉很难,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尤其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又常常与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旦女性直接提出自己的需要,就会被冠以“自私”的名号。
但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3个阶段:⑴“情感的奴隶”,这时我们的使命就是让他人高兴;⑵“面目可憎”时期,此时的我们开始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⑶“生活的主人”,这时我们开始明白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无法为他人负责。当然,我们也无法牺牲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后,一般会向他人提出我们的请求。提出请求时,要注意一点的是一定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否则就会让对方很困惑,甚至感到烦感。
生活中最常见的的一个词“随便”或许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点。
当我们提出自己的请求后,并不清楚对方是否明白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就需要请求反馈。所以,我们会常常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 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表达自己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意反馈时,我们就应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当然,我们提出请求时,还应区别请求和命令。因为听到命令时,人们一般会有两种选择:服从或抗拒。但无论哪种选择,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
以上就是我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的理解。我们希望通过非暴力沟通解决问题,这是建立在诚实和倾听得基础上,进而让彼此获得爱与和谐,而非将我们的意愿强加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