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中银国际策略周报--《历史上A股的底部是什么样的》
从下跌程度、估值分布、市场流动性和股票供给以及宏观经济来看历史上市场底部的特征。
历史上,A股见底时,指数平均较顶点下跌60%,估值平均下跌72%。历史上共发生5次见底:
1994年7月28日,指数下跌77%,估值回落93%;
2005年6月6日,指数下跌56%,估值回落74%;
2008年10月28日,指数下跌73%,估值回落75%;
2013年6月25日,指数下跌47%,估值回落72%;
2016年1月27日,指数下跌49%,估值回落44%。
今年以来,市场从2018年1月26日的高点3,587一路震荡下跌,并在5月30日触及一年内最低点3,041,指数下跌了15%,估值回落了20%。
底部时,PE在0-40倍个股数量占60%以上。市场底部时低估值个股占比较高,PE0-40倍个股比重为:92%、60%、72%、54%和34%,估值大于60x的个股比重为:4%、14%、9%、20%和40%。2016年是个例外,因为2015-2016年业绩出现下滑,但是持续时间不到一年,市场未有时间充分调整估值,再加上年初是市场对经济和业绩分歧最大的时点,难以形成一致悲观或乐观的预期,所以见底时估值较高。截至2018年5月30日,P/E高于60x的个股数量占比为26%,较2016年1月的2,638点时下降了14%,但高于历史上其它市场底部。
底部时,A股换手率低于同期水平,底部前18个月IPO融资额/流通市值较高。市场底部时期,换手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9.42%、1.23%、1.03%、1.01%和1.22%,但换手率见底有时早于市场。最近一个月的平均换手率为0.90%,从2015年6月的高点回落后一直在低位震荡。从IPO融资额来看,历次市场底部前18个月IPO融资额/流通市值较高,分别为:108%、5%、16%、1.3%和1.2%,存在资金分流效应。此外,市场底部时,常伴随IPO融资额骤减,5次底部中有4次IPO暂停。
市场底部与经济以及基准利率的底部常重合,但市场能更快走出低点。1994年7月的市场底部,中国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率高企,国家采取紧缩手段,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市场下跌至底部,而随着CPI的见顶回落,市场也逐渐走出了底部。市场见底时,经济增速也处于底部,但当市场走出底部时,GDP和CPI未必会走出低位。历次底部时,基准利率大多处于低位,分别为:10.98%、2.25%、2.25%、3.00%和1.50%,市场低迷时还伴随着基准利率的降低,帮助市场走出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