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雨夜短文》读了近一半了,刚刚放下,觉得该写点什么。
之前刚读了丁立梅和林清玄的散文,他们的文字更容易触碰活生生的生命历程。那些带着作者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字,像雨后的林荫石径,泛着潮湿的光亮,不小心就带着读者滑到无边的记忆里。朗朗地读,读到情深处,读到哽咽,然后泪眼婆娑。他们的文字又仿佛雨打芭蕉,那哔啵的击打与无声的滚落,仿佛最后都淌进读者的心里,便柔软了,跟着一起那水一起潺湲!
但是余秋雨不同,你在这里读着,仿若他就在对面站着,他一点都不朦胧。他的每一句话你都听得懂,不需要你作什么推敲,但是易懂又不是通俗意义上的。他的比喻顺手拈来,上一句你可能正为着他陈述事实的意义何在而思考,这一个比喻句到了句点时,你便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并为着他的文字架构之妙而多有痛快淋漓之感!
他的语言本身不说理,但是他的道理又无时不在文字里。这大概就是做到了文学艺术的形质兼备吧!前半部分“万里入心”的最后几篇,探讨了一些为文之道,值得反复读一读,悟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