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今晚在腾讯会议中,参加东平实验学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研讨会,收获很大。陈越老师、吕明才老师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
一、了解大概念
(一)概念的形式
以往我们接触“概念”这个词,多是在是在数学课本中。大概念教学中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有用的概念、观念、论题。再来解释一下“大”的意思,大指的是“核心”,也就是说,大概念其实指的是核心概念、核心观念、核心论题。
(二)如何形成概念
1熟悉单元中的内容,找到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what,是什么。 how,如何做。
老师开始讲解的时候,我没有听明白。现在思考,我逐渐懂了意思。我目前是通过语文要素提取的大概念。语文要素当结果,语文要素在课本中的表现当过程。我是使用“过程+结果”的形式,来呈现概念的。这就是how+what。举一个例子: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课本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习作是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难懂的句子,“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内容。本单元的全部内容,都在讲述多彩的童年生活。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从单元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编者提供的辅助理解难懂句子的脚手架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查资料”“向别人请教”。编者提供的辅助写作的脚手架,主要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内容”“用表示特点的词语和事例来写人物”。
依据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可以提取出如下大概念:阅读时,借助“联系上下文”“联系现实生活”“查询资料”“向别人请教”等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作时,用“表示特点的词语和事例”,围绕一个意思写作,能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有特点。
2多读文章,学习别人提取概念的技法。
这段时间,我围绕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大概念教学》这3本书反复地看,有了一定的收获。每次迷茫的时候,我就去网上搜索关键词,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线索。每次学习,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出现一堆的问题。但是,每次看完文章,感觉自己距离理解大概念教学又近了一步,求真向善,不断努力吧。有很多同路人,都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学习,相信会更进一步的。
二、理解的六侧面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来确定理解的证据。年级越低,理解的侧面就越单一。年级越高,理解就侧面就越多。只要能够解释清楚,就可以。如果对象比较复杂,就要多个侧面进行解读了。根据理解的对象和复杂度,来寻找理解的证据。我在讲解《小马过河》时,引导学生归纳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要光靠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去做出决定。学生们学习之后,要完成一个任务,看看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小马过河的经历。学生在手抄报中写了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便是“阐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故事,阐明了自己的理解,这便可以证明学生理解了这个内容。如果是高年级呢,仅有一个证据一定是不可以的,我就要从应用或者自知的角度去寻找证据了。
教了十二年的语文,虽然总结了很多套路,学生的成绩也不错,但是我始终没有成就感。我找不到原因,十分苦恼。研究大概念教学的这一年中,我终于明白了问题的原因。考试的技巧,是低阶迁移,是惰性知识,就像驾校的教练教给了我们考试的口诀一样,一旦我们上了路就会忘记,因为我们迟早会形成自己的驾驶逻辑,那些考试技巧(不管是学校还是驾校),只适合使用在情境极其相似的考场中,难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大概念教学,是高阶迁移,先具体再抽象,进行归纳;再从抽象到具体,进行演绎。这样的教学,以生活为锚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让课本上的知识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会继续跟随陈越老师和吕明才老师学习,期待给孩子们更好的课堂体验。
(感谢陈越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以后我写完文章一定认真修改,绝不敷衍。)
(第一版)
今晚在腾讯会议中倾听东平实验学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研讨会,收获很大。陈越老师、吕明才老师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
一、关于大概念
(一)概念的形式
大概念的表现形式,这个地方要注意区分一下。我们接触概念,多是在数学课本中。我们的大概念教学中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如何形成概念。
1熟悉单元中的所有内容。找到模块之间的内在模块。what,是什么。 how,如何做。二者之间的概念不同。
2多读文章,学习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
3有感想的时候,多写出来听,看看别人是否能够听懂。如果别人能够听懂,那就是真的懂了。
二、理解的6侧面
如何证明学生理解了呢?如果学生能够通过以下6个角度理解,便可以证明学生理解了。
(一)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时间、行为和观点。
(二)演绎、解说和展示,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三)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五)神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来确定。年级越低,理解的侧面就越单一。年级越高,理解就侧面就越多。只要能够解释清楚,就可以。如果对象比较复杂,就要多个侧面进行解读了。根据理解的对象和复杂度,来决定内容。
我目前找到的提取概念的方法是借助语文要素。以语文要素为锚点,把所有的东西都提取出来,过程目标,确定大概念。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一定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我希望能继续探索其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