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得到】吴军老师的一封特别来信,讲这整个专栏【硅谷来信】内容是如何来规划的。听后特别有启发,因为我之前也试着去整理所讲的内容,也大致分了类,不过听到吴军老师的这封信之后,整体的框架一下子立体了,好像一下子在脑中画了三条线组成坐标轴,贯通所有内容。
一般我们写总结列纲要,会写为什么要写、写什么以及怎么写,但吴军老师的这篇,是先总体提出一个核心“世界上有两种人,两种做事方法。一种是重预测,一种是重反应。”这两种做事方法分别是怎么做的,各自侧重的是什么,然后引出自己规划这整个专栏用了什么方法,答案是后者重反应。
最先开始,“硅谷来信”是没有预先规划好要讲什么内容的,因为定位就是吴军老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写出来。根据“牙膏和爆款”理论(其中的一封来信),吴老师笔耕不辍,写满了近一年,周末也不休息,甚至还最后加了徕卡摄影笔记。我观察了吴老师写的内容,果然平日会以主题为单位写,周末则会写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摄影游记、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听音乐会、旅游见闻等。之所以会这样安排,跟吴老师一直说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牺牲生活”分不开。
之所以这个专栏会带给我那么多触动,是因为吴老师也是每天都有在写,而我现在也要每天写,很自然会想到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吴老师的方式去写呢?也就是主题+其他内容补充。这的确是很挑战人的,如果说是分享自己感悟的话,那生活中的涉猎面一定是足够丰富和有深度的。这样的横贯中西学富五车的海量储备,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硅谷来信基本上可以分为工作篇和生活篇两大类。在工作篇中,讲得比较多的有这样六个主题:职业发展、工作效率、创业经验、经营管理、产品设计、投资哲学。在生活篇中,讲得比较多的有这样五个主题:人生进阶、读书学习、教育方法、婚姻幸福、艺术修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内容不是割裂的,因为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牺牲生活。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到,吴军老师做任何事情都有纲有领,先确定大原则三条,然后顺着下来,做事有条理,好像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进行,目标明确。由此,一篇一篇高质量又有深度的来信不断飞来。在这其中,我最想模仿的是如何设置主题、结合主题阅读加入自己的读书笔记。目前,有【随感】、【心得】、【读书笔记】、【创想】这几个分类,相信未来新类别还会诞生。
值得做的事情,那就值得做好。今后也有一些主要想提升的部分:如何把一件事表述清楚、如何把一件事写得有深度、如何联系不同内容,触类旁通。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也许正是挑战之时,往往这是能够深度挖掘出内容的最佳机会,这样的机会难得,也更加值得珍惜。比如,会突然想到最近这一年听了不少课,也许可以写一些听课感悟或整理一些带有自己思考的听课笔记。于是,新的类别诞生,名曰【听课余音】。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 12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