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匀速向前驶着,车里有的人昏昏欲睡,有的人谈笑风生,有的人则把目光放到路的两旁,深怕错过什么美景似的。有的人的确是睡着了,但表情不是从容舒坦的,而有的人和旁座聊得其乐融融,也免不了不时眼角流露出来的一丝迷茫,心里有事的人,怎么都掩饰不了。而我,属于第三类人,时常会把目光转移到路上,是因为路上有太多生动的事物,生动但并不有趣,甚至总让人献出自己所有的怜悯与同情,让人觉得无能为力。
这不,怜悯又开始了。从一个城市通往另一个城市的路上,总会经过许多段盘山公路,而这段故事,或许称不上故事吧,只能叫做自己的联想就发生在这段山路上。山路边,一位老爷爷,大概已过花甲之年,满头银发,满脸数不尽的皱纹和老年斑,衣衫褴褛,脊背已经变形,而背上还有一个大竹筐子,里面装满了干树枝,可能由于长期的重体力活让这位老爷爷左手杵着一根树枝才能正常行走了,左手握着的这根树枝我想应该是精心挑选过的,明显要比背篓里的粗壮许多,右手提着一个透明塑料袋装的小毛桃,走几步又低头看下右手提着的桃子,表情明显比上一秒晴朗了许多。也许这一小袋桃子是老爷爷今天最大的收货吧,它不仅仅是一袋水果,也寄予了爷爷满心的欢喜,心里一定在想回去让自己的孙子解解馋,孙子一定会很高兴。大山里的孩子一点点的慰藉均是最大的满足。
对这位老爷爷我是深表同情的,因为我认为年轻时候的苦都不算苦,而作为像老爷爷这样年过半百的人还生活得如此艰辛,他们为了活着辛苦了大半辈子,仍然不能安享晚年。我甚至会自私的痛恨他们的子女,没有尽好一份孝敬父母的心。有些人看到这里会认为这是这类人应有的结果,谁怪他们年轻的时候不勤劳呢,或者他们的上一辈没有给他们积累足够的财富。但在我看来,山里生活贫苦的人们,并不都是好吃懒做或坐享其成的。他们可能比有些身价过亿的人们还要努力,每天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但没有好的途径和方法,让他们的1+1是远远小于2的。于是,这样的努力可能要持续积累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才能体现出来。因此这样的人依然是值得尊敬和仰慕的。
同时,也会内疚因自己没有足够强大的经济能力来让发挥善心。因此儿时总会梦想着有一天背上一大包的钱,边开车边给予路边偶遇到的艰苦人们一点帮助,这是一个关于慈善的萌牙,也许这个梦想可能只存在于象牙塔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构建这样的“大同社会”还需要我们很多代人的努力。
无论是路上的老爷爷还是大巴车上的人们,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奔波着。这注定是一条平凡但不普通的路,但最终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因为我们知道,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