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学写字最少有7、8年,只是从2015年师从曹昌兴老师学写字后,才慢慢知道该怎样学写字。
关于怎样写好字,书店、网上的东西太多了。看不过来,好在我有一个好老师曹昌兴老师,他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了写字的门。
曹老师先是教我们学写田英章楷书,再学田老师的行书,又来一轮楷书和行书,看到大家虽有长进,但并不理想,曹老师又从海量的教写字的书中,帮我们找到了吴玉生老师的书《怎样从楷书过度到行书》,大家略有感觉。又后来,曹老师又根据实际生活中人们需求更多是行草,就又找到沈鸿根老师的行草教材《沈鸿根行草》,让我们学习行草的写法。
沈鸿根对写好字,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我看后觉得很受用,因此,特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理论篇
写好字,得从两方面考虑。
一、正确的练习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是不经过临帖的,只有临帖,取法康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困此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a、好帖;b、喜欢。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
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它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
练字的同时,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总之,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正确的练习之路可概括为:
二、科学的练习方法
明确了正确的练习之路后,还需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有了科学的练习方法,方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摹帖和临帖
摹帖和临帖既是正确练习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想要学写好字,心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所以,作为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
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一定的量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应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先正楷,后行草。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是说楷书、行书、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站立、行走、奔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行走和奔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想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实践篇
由于钢笔的尖性硬,在线条变化 上相对简单些,所以,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因此,曹老师就教我们用毛笔的书写的行笔运笔的方法,来让我们找到笔画的感觉,他挑了《圣教序》让我们学写王羲之的笔划。还找来了硬笔写的《圣教序》,让我们临摹,希望能将毛笔的感觉用到写钢笔字上来。
我自己因喜欢京剧,学唱张派唱腔,闲来无事,就将西厢记里的斟美酒唱词用硬毛笔写出,好像也有点样子噢。
我的目标是学习硬笔,所以,还是回到硬笔。
因为跟着曹老师,我就按照曹老师给我们选定的帖子去学。
首先曹老师选得都是当代硬笔书法领域的高手写的帖子,都是好帖,因为好帖子,再加上曹老师会与我们分析讲解这些帖子,所以,我们都喜欢上这些帖子了。
再,因为喜欢,所以,会坚持练习。我自从开始学习写字,基本上能坚持每天摹一张、临一张,那怕到外面旅行,我也都带着帖子和本子呢。好像慢慢地,一些字的写法或笔画就会进入到自己的心里,流出手中。
第三,要多看好的东西。记得老师讲启功写字的故事,他是皇族之后,从小就见识过各种好字好画,欣赏的水平就会比常人要高很多。再加上勤练,所以才有那样的成就。我们普通人,不求成名,也没有祖荫,但现在外面有多种展览博物馆,逮住机会就去看看,总是好的。
这是我写的《圣教序》,虽然很不成样子,但是不是有点要将钢笔努力写出毛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