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真是一部好电影,在艺术日益商业化的今天还能拍出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电影实在难得。他不是一部呼吁人们保护藏羚羊的公益电影。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它揭示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生存与道德法律的冲突。
影片一开始,大群的藏羚羊在冲锋枪的扫射下拼命的奔跑,接着一个特写,在夜晚的时候,一个偷猎者将一只受伤的藏羚羊放到在地。然后那些被雇佣来得剥皮者开始工作。生命在暴力面前竟是这样的无助。这里的杀戮不仅仅是贪婪可以简单解释的。
巡山队的队员怀着保护藏羚羊,保护可可西里的理想,在缺钱,缺人的情况下依然踏上了追捕偷猎者的道路。其实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巡山队偷猎者应该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体现巡山队员的机智勇敢。但导演却没有这样安排,巡山队追捕偷猎者的过程更像是唱独台戏,追捕过程中没有偷猎者的任何镜头,只是队员们的追捕,这更像是一个人的人生过程。起先,他们满怀信心出发,在追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后便遇到了种种困难,追到偷猎者的时候迎接日泰的不是激战与胜利,而是说服与死亡。就像我们一样,年青时满怀着雄心壮志,一路前行,我们可能取得些许的胜利,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现实的无奈让我们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屈服于现实,否则我们面临的可能是死亡。日泰真的死了,不悲壮,就是几枪,他便倒在地上,没有神灵附体让他成为拯救藏羚羊的英雄。也没有像烈士一样有着特写的慢镜头,有着同歹徒搏斗的场面,画面简单的让人无法接受。
当美丽的可可西里变成荒漠,成群的牛羊因为缺少食物,大批大批的死亡,或者被卖掉,生存在这里的人们靠什么继续生存下去。贫穷使马占林这些原先的放牧者走上了同偷猎者相勾结的利益链上。不只是资本可以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和道德,贫穷一样可以。贫穷让人恢复了原始的兽性和欲望,这只是动物生存的本能,当人生存都成问题时,还指望他们去保护动物,实在可笑。可可西里在藏语中是美丽的少女的意思。这美丽的少女在贫困之中注定要被玷污。因为缺钱,巡山队员们也不得不卖掉缴获上来的皮子卖掉,他们知道这是违法的,但现实让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他们不能考虑的太多。
影片最令我震撼的便是刘栋被流沙吞噬的那个镜头。他极力挣扎却毫无用处,当沙子慢慢淹没他的头顶,当死亡慢慢降临,这种死亡前的痛苦该是怎样的?如果死亡突然降临,也许连死亡前绝望的感觉都来不及感受就走了。如果死亡前的准备都做好了,也许对死亡不是拒绝而是期待。恰恰,死亡是慢慢降临在刘栋身上的,那种死亡逼迫,挣扎无望的痛苦应该是最强烈的。他是去救人的,此时的死亡,带给刘栋的不是解脱却是一种负担。他是怀着对死亡的诅咒和对队友的愧疚离开这个世界的。他被永远埋藏在他最深爱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
�
��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