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4日,去河南林州市红旗渠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党性培训。印象中一直有红旗渠这样一个名字,只知道是一条渠,好像是红色年代的产物,但从没有去详细了解过,也不清楚具体在什么地方。这次去算是对红旗渠的背景和修建情况知道了个大概。
红旗渠工程修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包括总干渠,3条次干渠和若干支渠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历时近十年。工程所处的河南省林州市以前叫林县,位于太行山南边,是个十年九旱的严重缺少的地方。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上任后,各方调研当地的旱情,最后制定了引漳入林工程(即红旗渠的前称),引山西省的漳河水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从山西引来漳河水,中间需要穿越太行山,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无异于痴人说梦。定下这个方案之后,给河南省汇报了这个计划,河南省各位领导虽然口头上说给予支持,并且协调了山西省的同意从其境内引水,但明确表示省里没有资金可用于红旗渠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林县的领导班子仍然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坚定地带领全县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开建红旗渠。
我们现场去参观红旗渠,整个工程确实蔚为壮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一条天河蜿蜒穿行期间,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萦绕在太行山腰。在当时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普遍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能够动员全县人民,派出近10万劳动力共同建设如此大型的水利工程,并且还缺乏相关技术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也是做工程的,完全明白在几乎没有机械的帮助下,仅凭人力要建成这样一个工程,是什么样的难度。这样的一个奇迹,其实就是完全靠林县老百姓的肩挑背驼,靠双手完成的。这需要什么样的动员能力?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现在看起来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当地老百姓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去坚持10年建好红旗渠?除了当地从古至今缺水,老百姓确实深受其害,急需改变这一生存现状之外,以杨贵为代表的当地领导干部能长期与群众同甘共苦,坚守一线也是重要的保障。“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这是我在培训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我想这才是红旗渠能够历尽10年最终建成的精神核心,这才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我们现在的团队建设,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只要整个团队能全身心的投入,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