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刻意练习与普通练习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说在某个行业,如果你能花上一万小时的时间,你就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高手,难道仅仅花上这么多时间就能在该行业出类拔萃?
这仅仅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而已,10000 小时的努力并不是重复简单的工作,而是需要刻意练习,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例如很多同学采用题海战术做很多简单的数学题,成绩提不上去就是情理之中的事,那是因为没有采用刻意练习有意识地提高某项解题能力,而导致成绩迟迟没有长进。
那刻意练习又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练习有什么区别呢? 刻意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传统方法并不是专门用于挑战体内平衡的。它假设,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种学习全都涉及发挥你的内在潜力,并且意味着你可以发展某一特定的技能或能力,而不用走出你的舒适区太远。从这种视角观察,只要你进行训练,便可以发展自己的潜力。事实上,训练也是你唯一能做的。
然而,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做到。这要求挑战体内平衡,也就是走出你的舒适区,并迫使你的大脑或身体来适应。一旦你做到这一点,学习便不再只是执行某些遗传命运的方式;它变成了一种控制你自己命运的方式,也是一种按照你选择的方法构筑潜力的方式。
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艾利克森就在书中举到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这个目标,却始终没能发现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以取得进步?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Part2
关于心理表征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心理表征这个概念,心理表征是什么?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那我们该怎么去建立心理表征,用“三个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为了在没有导师的时候有效地练习某种技能,牢牢记住以下三个F,将是有帮助的。这三个F,其实是以字母F开头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Part3
刻意练习在学习上的应用
在学习上,刻意练习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重要差别是对技能与知识的着重点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强调你可以做什么,另一个强调你知道什么。刻意练习全都是关于技能的。你选择学习必要的知识,是为了培育技能;知识本身绝不是学习的目的。尽管如此,刻意练习可促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重拾”许多知识。
如果在教学生一些事实、概念和法则,那些事情会作为单独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之中,假如后来那位学生想用它们做某些事情,比如解决一个问题、用它们来进行推理以回答某个问题,或者组织并分析它们,以提出某一理论或假想等,那么,注意力与短时记忆的局限便会显现出来。学生在用它们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还得牢牢记住所有这些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信息。
然而,如果这些信息已经被学生消化、“内化于心”,成为学生为做好某件事情而创建的心理表征中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单独的信息就将成为相互联系的模式中的一些组成部分,这种模式可以为信息提供背景和意义,使学生更容易运用信息。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创建心理表征;只有通过去做某件事情,失败了之后调整方法,接着再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创建心理表征。等你做完了,不仅为学习技能创建了心理表征,而且吸收了大量与那项技能相联系的信息。
很多时候我们没能熟练掌握某项技能,成为某个行业的高手,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天赋,刻意练习,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还没开始,停止了学习和进步的脚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