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sy每天看着自己全身的赘肉心生怨愤,恨自己为什么这么胖还吃那么多,看到美食就控制不住,一边摸着肚腩一边吃一边焦虑这顿又得长多少肉。不行,这次得下第108次决心,节食减肥,要把自己塞进size S!
lily每天睡前都会回顾自己一天的收获,也都会如常对自己叹气,哎,怎么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其他时间都如此懒散提不起劲儿增值学习发展业余爱好呢?下班后总是在地铁提醒自己,恩,今晚我要画一幅画/读一章节书/写一篇今日收获/计划周末旅行……可每次都是直接瘫在沙发,打开电视,痴痴地笑一晚上就到了睡觉时间了。不行,这次真的真的得下第109次决心,把工作以外的3小时私人时间有效运用起来!
生活中有太多拖延的案例,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对现状不满,也知道自己想要达到怎样的理想状态,可就是一直改不了拖延。
为什么会这样?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很多人熟听过这句话,可大家熟知这句话吗?我们尝试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关键词只有三个,一个是 to be,一个是 not to be,还有一个词就是 question。问题好像很简单,要不 to be,要不 not to be。如果你在二者之间不停的徘徊的话,那它就变成了一个 question。
反看上面的两个案例,他们想to be,行动却not to be,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令自己煎熬的question。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拖延症成了一个问题:这餐厅的甜品太用名气了,我还是先吃吧,减肥稍后再说;这电视剧我等更新好久了,先煲几集再看书吧。一系列自找的借口都阻碍着我们向to be前进,徘徊在question里。
可大家都知道,真正的问题不是question,不是围绕着该和不该中间那个发生的事,而是 to be 和 not to be,是你有没有一种决绝的勇气、不做成死不罢休的勇气。吴伯凡老师说过:拖延症的问题存在,大家意识到这是病,但是又不肯死心塌地的去治,没有那种不治好死不罢休的勇气;同时,对这种病又不死心,不愿意放弃治疗。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停留在这样一种似乎在治、其实没有治的状态当中,成为了question。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死心塌地的做】或者【算了吧】,这里不存在拖延,只有to be或not to be。
daisy说,算了吧,我放弃治疗,胖就胖,吃就吃,反正自己看得顺眼就好,能过自己那关比什么都重要,又不是模特又不是妙龄少女,这么努力很累的,选择not to be,心安就好。
lily说,不行,我要死心塌地去做,每晚都那么懒散,我跟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去到弥补不了的程度时,后悔的是自己。选择to be,决绝地进行,不找借口不徘徊不拖延,一有借口立马抛掉,to be就对了。
可能很多人立马又想到,拖延解决了,但能否坚持才是个大问题。如果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我建议你要把概念区分清楚,解决拖延是解决走出第一步的问题,到底是原地待着还是走到第一步,是to be 还是not to be,想清楚选择好,决绝地走出去。至于后续坚持的问题,可以参考《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
不管用什么办法,当你不再想那些问题、那些借口的时候,它就只是一个行动而已。假设daisy人生低谷穷得叮当响,在一再的拖延当中犹豫是否该摊开手板,最后不得已在没钱吃饭饿得前胸贴后背时 (恭喜daisy能塞进size S),向爸妈伸手借钱,我相信他在那一刻,一定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