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还没发生的事”发愁!你慌的不是未来,是当下的自己

上周半夜三点,朋友小吴突然给我发微信,说自己快崩溃了。我吓了一跳,以为出了什么急事,结果他说:“我明天要去见客户,现在脑子里全是‘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万一我忘词了怎么办?万一客户觉得方案不好怎么办?万一谈崩了影响公司业绩怎么办?我越想越慌,根本睡不着,已经翻来覆去两小时了。”

我劝他:“现在想这些没用,不如赶紧睡一会儿,养足精神明天好好表现。” 他说:“我也想睡,可控制不住自己,一闭眼就是各种坏结果。” 结果第二天见完客户,他跟我说:“客户特别好说话,方案看了一遍就通过了,我之前担心的全是瞎想,白熬了一晚上。”

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生活里的你?下周要考试,这周就开始失眠,担心“考不好怎么办”;刚换工作,就开始焦虑“万一适应不了怎么办”;甚至刚谈恋爱,就开始琢磨“万一以后分手了怎么办”。我们总爱为“还没发生的事”发愁,把未来的“可能性”当成“必然性”,然后对着这些“假想的麻烦”反复焦虑,消耗着当下的精力和情绪。可实际上,很多时候,你慌的不是未来,是当下的自己——那些担心是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害怕,不是真实会发生的事,却被你提前预支了烦恼,让当下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这种“提前焦虑综合征”,就像手里拿着一张还没开奖的彩票,却已经开始担心“中了奖怎么花”“没中奖怎么办”,结果奖没开,自己先慌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以为“提前担心能做好准备”,其实是在自寻烦恼;你以为“想得多就能避免麻烦”,其实是在浪费当下的时光。可生活的真相是,未来的事自有未来的答案,你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别为还没发生的事发愁,别让未来的烦恼,偷走你现在的快乐。

最常见的“提前焦虑”,是生活里的“小事放大”。我邻居家的张阿姨,就是个“提前焦虑专业户”。她女儿下个月要去外地出差,她从这个月就开始担心:“外地天气怎么样?会不会感冒?住的地方安全吗?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工作会不会太累?会不会吃不好饭?” 每天都给女儿发几十条消息,问东问西,女儿说“妈,我都成年人了,能照顾好自己”,她还是不放心,甚至偷偷查了女儿出差地方的天气预报、周边的医院地址,连常备药都给女儿打包好了。

结果女儿出差回来,说一切都好,还带了当地的特产给她。张阿姨这才松了口气,说:“我这一个月都没睡好,天天担心你,早知道就不瞎想了。” 其实,很多生活里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力,能照顾好自己;就算遇到点小麻烦,也能想办法解决。你提前焦虑,不仅帮不上忙,还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觉得累。

职场上的“提前焦虑”,更影响工作状态。我之前的同事老周,每次接手新项目,都会提前焦虑好几天。有次领导让他负责一个新产品的推广,他从第一天就开始担心:“这个产品没人知道,会不会卖不出去?营销预算不够怎么办?竞争对手太强怎么办?万一推广失败,领导会不会批评我?会不会影响我的绩效?” 越想越慌,连方案都没心思写,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推广时机,最后项目效果果然不理想。

他说:“我就是太担心失败了,所以一直不敢行动,结果真的失败了。” 职场上,很多提前焦虑都是“自己吓自己”——新产品推广本来就有风险,但只要做好市场调研、制定好方案、及时调整策略,就有成功的可能;就算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经验,为下次做准备。你提前焦虑,只会让自己陷入恐慌,无法专注工作,最后真的把事情搞砸。

家庭中的“提前焦虑”,最容易传递负面情绪。我朋友小琳,自从儿子上了小学,就开始为他的未来焦虑:“小学成绩不好,初中怎么办?初中考不上好高中,大学就没希望了;大学没考好,找不到好工作,以后怎么生活?” 每天都逼着儿子学习,报了各种补习班,儿子说“妈,我太累了”,她就说“我都是为了你好,现在不努力,以后怎么办”。结果儿子越来越叛逆,成绩反而下降了。

后来小琳跟其他家长交流,才知道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焦虑,但过度焦虑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她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逼儿子学习,而是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子的成绩慢慢提上来了,也变得开朗了。小琳说:“以前总为儿子的未来焦虑,把自己和孩子都逼得太紧,现在才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只要引导好,未来不会差的。”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提前焦虑他的未来,只会打乱他的节奏,传递负面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为什么我们总爱为“还没发生的事”发愁?说到底,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控制的渴望”。我们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害怕遇到无法解决的麻烦,所以想通过提前焦虑来“预知”未来,让自己有心理准备;我们渴望控制一切,希望事情能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所以想通过提前焦虑来“规避”风险,让自己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还有些时候,我们是通过提前焦虑来“自我保护”——觉得“我提前担心了,就算真的发生坏事,也不会那么难受”。比如,提前担心考试考不好,就算真的没考好,也会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以此来减轻心理落差。可实际上,提前焦虑不仅不能保护自己,还会让自己提前承受痛苦,影响当下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提前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你越为未来的事发愁,就越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越忽略当下的生活,就越对未来没有信心;越对未来没有信心,就越容易提前焦虑,最后陷入“焦虑—忽略当下—更焦虑”的怪圈,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负面情绪。就像小吴,因为担心第二天见客户,熬夜失眠,结果影响了精神状态,差点真的搞砸;就像老周,因为担心项目失败,不敢行动,结果真的失败了。

我以前也是个爱提前焦虑的人。有次我要去参加一个演讲比赛,提前一周就开始担心:“万一上台紧张忘词了怎么办?万一评委觉得我讲得不好怎么办?万一拿不到奖,别人会不会笑话我?” 每天都在想这些问题,连演讲稿都没心思背,结果彩排时真的忘词了,更慌了。后来我朋友跟我说:“你别想那么多,现在好好背演讲稿,上台正常发挥就行,就算没拿奖也没关系,至少你尝试过了。” 我按照他的建议,把注意力放在背演讲稿上,不再想未来的结果,最后比赛时发挥得很好,还拿了三等奖。

想要摆脱“提前焦虑综合征”,其实很简单,就三步。

第一,把“未来的事”和“当下的事”分开,别混为一谈。当你开始为未来的事焦虑时,先问问自己:“这件事是现在就能解决的吗?还是需要等到未来发生了再说?” 如果是未来的事,比如“明天的面试”“下个月的考试”,现在焦虑也没用,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能做的事上——明天的面试,现在可以好好准备简历、练习自我介绍;下个月的考试,现在可以认真复习知识点。把当下的事做好,就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我现在每次为未来的事焦虑时,都会列一个清单:左边写“未来的事”,右边写“当下能做的事”。比如,未来的事是“担心项目失败”,当下能做的事是“做好市场调研、完善方案、跟团队沟通”。列完之后,就会发现,只要把当下的事做好,未来的焦虑就会减少很多。

第二,给“焦虑”设个“时间限制”,别让它无限蔓延。当你开始焦虑时,别让自己一直陷在里面,给焦虑设个时间限制,比如“只焦虑10分钟”。10分钟后,不管有多慌,都强迫自己停下来,去做其他的事,比如看书、听音乐、运动。这样既能释放一部分焦虑情绪,又不会让它影响你的生活。

小吴后来也学会了这个方法。有次他又为工作上的事焦虑,就给自己设了10分钟的焦虑时间,10分钟后,他就去阳台浇花,转移注意力。他说:“以前焦虑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设了时间限制,感觉好多了,不会一直陷在里面。”

第三,用“行动”代替“焦虑”,别让担心变成“不作为”。很多时候,焦虑是因为“想得多,做得少”——你越不行动,就越容易焦虑;越行动,就越有底气,焦虑就会越少。比如,担心考试考不好,别一直想“考不好怎么办”,而是现在就开始复习;担心项目失败,别一直想“失败了怎么办”,而是现在就开始做准备;担心适应不了新工作,别一直想“适应不了怎么办”,而是现在就开始了解公司的业务、跟同事沟通。

老周后来也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上次接手新项目,他没有提前焦虑,而是马上开始做市场调研,跟团队一起制定方案,遇到问题及时调整。结果项目很成功,领导还表扬了他。他说:“以前总爱提前焦虑,结果什么都做不好,现在用行动代替焦虑,反而觉得很踏实,也更容易成功。”

其实,生活就像一场旅行,未来的路还没走,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风景,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麻烦。你提前焦虑,就像在旅行前一直担心“路上会不会堵车”“住宿会不会不好”,结果错过了出发前的好心情,也影响了旅行的体验。不如放下对未来的担心,好好享受当下的时光——该准备的准备,该努力的努力,剩下的,交给未来。

别再为“还没发生的事”发愁了!别让未来的烦恼偷走你现在的快乐,别让提前的焦虑影响你当下的生活。从今天起,把未来的事和当下的事分开,给焦虑设个时间限制,用行动代替焦虑。相信我,当你不再提前焦虑时,会发现自己变得更踏实、更快乐,生活也会变得更顺利。

毕竟,未来的事自有未来的答案,你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