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录为: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笔记;疑惑之章—加贺恭一郎的记录;解决之章—野野口修的笔记;探究之章—加贺恭一郎的独白;告白之章—野野口修的笔记;过去之章—加贺恭一郎的记录/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加贺恭一郎的回忆;真相之章—加贺恭一郎的阐明。根据目录可以看出全书的大纲,在事件清晰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事件-疑惑-解决-探究-告白-过去-真相”的发展顺序,作者分别以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其他人的视角进行阐述,全书以卷宗形式展开。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很惊讶,震惊于究竟是何种人生体验让他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作出这样的解读,但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要评价野野口修的看法正确与否,我只能说没法全然支持,但这个观点也有其道理所在。老师能带给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来说,这三项是教育的主体任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相对来说,老师在知识层面确实是“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但对于早期任职教师的野野口修来说,他有一段特别的学生经历,曾作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以及施加者,除了生理的创伤,想必也遭受很大程度上的心理影响,这导致任教期间的他除了学习外,几乎不管学生的任何其他问题。我想他曾经也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过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层面的期盼,但他的自身经历告诉他这样的期盼并不能盼来成果,因为深陷校园暴力的他深知,施暴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及引导,而受害者也没有得到该有的保护,对此失望的他自然也对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失去了希望。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这是《禁猎地》里的文字,《禁猎地》记录了日高小时候曾遭受过的校园暴力事件。施暴者仅仅因为看人不顺眼就毫无顾忌地欺负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受害者咽下气决定忍气吞声,有的放下自尊屈服于其甚至选择加入施暴群体,而有的人坚持反抗,绝不同流合污,日高虽不想屈服,但渐渐地,内心终被恐怖与绝望所支配,“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他成为众人所欺负的目标。他不明白施暴者们的恶意何来,尤其是自己一向关心照顾的邻居野野口修,作为朋友,明明看到恶行,却不加以阻止,反而助纣为虐,“放任恶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