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从城里的家中出来的第三天,有家不能归,恍惚中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原来乐观地估计,五天后大约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现在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陈女士说,小区里原先只拉警戒线,现在却架上了铁皮栅栏,看来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
我们搬到了木镇,住在了一家酒楼的三楼旅社里。原以为这是一处世外桃源,没想到这两天这里的风声也紧了起来。小镇上的一些小餐馆也关了门,早晨一行人只得在另一家定点的小店里吃了肉丝面,算是解决了就餐的难题。相比而言,前两天在那家夫妻早点摊上过早,品种和花样还是要丰富一些。譬如说人家有手擀面,热干面,汤粉,豆浆,糯米芝麻丸子,吃来倒也惬意。对工友们来说,这些都是公司买单,倒也节约了一笔个人开销。
过完早后,公司有车辆过来将大家接到厂里上班,而下班的员工会被接到这里来过早,然后回旅社休息。由于三天前的夜里大家走得匆忙,有些衣物没来不及携带,而现在要作打持久战的准备,有些工友开始到镇上去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下夜班回来,熬了一个晚上,人能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往床上一躺——睡觉。那时候,脚底无根,整个人是飘的,两眼饧涩,精神慵倦。草草地过完早,有人提出先去卫生院里做核检,但一想到那长长的等候的队伍,一缕惆怅便袭上心头,焦灼的等待太磨人,还是睡觉要紧。匆匆回到住地,宽衣解带,先洗个澡,褪去工作了一夜的身上的尘埃,这样睡下才得安宁呀!这样下来,真正上床的时候其实已接近上午十点钟,美美地不受干扰地睡上一觉却也不现实,因为两个小时后吃中饭的时间又到啦!
扒拉一下手机,恍恍光惚惚地睡去,却又听到楼下隔壁轮胎店里修车师傅装卸车胎的风炮声,叭叭叭,叭叭叭,那声音一阵紧似一阵,此刻显得那么刺耳,那么格格不入,让人心烦。但是这一切喧嚣终究敌不过疲惫,很快沾上枕头,同事已经鼾声如雷。
“吃饭喽,吃饭喽!”忽然一个声音在耳畔响起,迷迷糊糊之中睁开朦胧的睡眼,只觉时间太快,又暗暗埋怨那个催促吃饭的人打扰了自己的好梦。饶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呀!当然也有宁愿饿肚困的,那个胖子阿方睡前就放话,自己只想睡觉,不用喊他吃饭。
于是几个人便下楼来,赶往一公里外的另外一家旅社。毕竟只是小镇,一家旅社的接待能力有限,二十几个人被分在了两处地方住宿。走在新街上,街头上冷冷清清的,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不要说是在这特殊时期,就算在平时,农村里也是一派萧索的景象。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只有一些老年人留在家里。
这条路是316省道的一段组成部分,偶尔有一两辆大货车从身边风驰电掣般驰过,虽然本地的客车已经停班,但物流总该保持通畅的。路边一家闲置的土坯房屋与周围一律镶嵌着瓷砖的两三层小洋楼有些格格不入。那房屋的上端已豁开了两道裂缝,却不知为何没被拆掉,让人不免对房主产生待价而估的钉子户的嫌疑。
走出两百米,路边忽然出现一处宽大的灯光广场,地坪由光滑平整的大理石铺就,近马路的一旁有圆形的石凳,两边植有几株翠柏。这一处宽敞的广场上此刻却空无一人,如果在城里,平时跳广场舞的大妈早该见缝插针占领了这片领地。一处私宅的院子里,一位中年汉子正提拉着手里的汽油锯子在锯木头,墙边码放的劈柴已堆满了一边墙。
公路从一段山石崚嶒的小山穿过,山脚却种有一畦绿油油的蔬菜,让人感到田园生活的温馨。走过小山,前边又是一家家居民的房屋,房门大多敞着,有的人家在吃午饭,也有人探出头来,冲马路上行走着的一群人奇怪地张望。一家农户的门前摆着两张木架子,架子上全是长长的油面丝。一位母亲领着年轻的女儿正在木架前捯饬。工友当中有人对这制作油面的场景再熟悉不过,这似乎又勾起了他们儿时的记忆,回味起了香香甜甜的油面的味道。
我有些奇怪那木架前摆放着一台电扇正对着油面吹晾,那少女的手中更是拿了一把电吹风在油面上吹拂。约是听到我们的议论,女孩微微一哂,脸上漾出一抹羞赧的红晕。天气有些阴,没有放晴,为防止油面粘连,采取通风措施自然是必要的。只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我惊讶于在这里我们还能见到纯手工制作的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