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根据李仲轩老人的口述整理而成的,讲述了老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跟随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三位形意拳宗师学拳的经历。
本以为这是一本奇闻掌故类的书,翻了之后,才发现多数内容都是关于形意拳实修的。不过也好,除了那些技巧性的东西,这本书也让我得以透过被武侠小说和电影过度包装的外衣,一窥“大侠们”本来的风范。
要功夫不要架势
形意拳包括"练法"、"打法"和"演法",练法练的就是功夫,也是基础。
在这本书里面,始终在强调内在的修炼——"练功不练拳":
"尚老师的名言是"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
"总之,以内为主,外面出现什么状况,就是什么状况了。不要死扣外形,死于形下。由外在形体求内在精神是刻舟求剑,由内在精神通达外在形体,是一步登天。"
可见,形意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修炼,也就是所谓的"功夫"——
"其实任何一种打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
而功夫是要靠"悟"的,书中说,他们重的不是岳飞,而是拜达摩为祖师,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强者打架用脑子
那么,内在的功夫都有哪些呢?
所谓的内在的功夫,除了包括训练出来的肌肉的运作方式、反应能力等所谓的"劲"之外,更重要的是"化脑子"。
"练武修出的劲道,与人硬拼了,那修出的灵性是做什么的呢?⋯⋯功力足还要智慧深,只能力胜,是俗手,能智取才是高人。走在人偏门上,等于欺负人。"
在优秀的拳者看来,最高级的对抗不是用内在功夫练出来的"劲",而是"脑",是抓住对手弱点的眼光,是预见下一步走势的头脑。
也就是说,强者从来不是硬拼的,而是踩在别人意料之外的"偏门"上。
估计书中所说的"用脑子练拳",就是在训练这种眼光和反应吧。
真武者无是非
从影视剧中得来的印象,武者的生活应该是成天暴打不平,一言不合,拳脚相见。但书中的高手们,却都是轻易不动手的。
他们平时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农民、老先生,除了授徒,就做些日常的营生,跟普通人并无两样。
练武最好不动武,唐师教育我⋯⋯年轻人,心胸要大点,不要做"与恶狗争食"的事,只要自己在理,不抡拳头,也能找到公道"
在书中,李老的三位师傅,除了有的曾经参与抵抗八国联军,杀过洋人外,基本没有出过手。这既有上面引用的关于"心胸"修养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对武的痴迷,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没有心情管闲事儿了——
"假练武的是非多,真练武的无是非",真练武的有点时间就陶醉上了,哪儿有时间说是非。
让人痴迷的自我修炼
整本书看下来,拳师们对于武术痴迷,很纯粹,就是痴迷于武术本身——这种修炼带来的身心的愉悦和变化——而不带有其它的目的,比如胜负和名利。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对练法和功夫如此的强调,而打法则是在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男人天生好名利美色,说男人最高兴的时候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但练拳也能练得人最高兴。旧时代讲门子(依附官商),有门子就飞黄腾达,每门子你就忍着吧。但因为有个不一般的高兴,能看淡那些常人高兴的东西。
记得书中提到,拜师学武的人是不被允许去做官的,怕他们欺压百姓。在我看来,真正的高手,因为有了这"不一般的高兴",连胜负和名声都不在乎,又怎么会在乎做官与否。
优秀的拳师,痴迷的只有拳。
或者说,他就是拳。
这是我读着比较累的几本书之一,主要是其中关于武术技巧的大篇幅描述,对于没有练过拳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通读。不过既然读下来了,就要记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