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网友在后台私信我:「 孩子六岁了,最近老是跟大人问生死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回答呢?」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所以做好死亡教育相当于给孩子一个面对未来无常生活的珍贵锦囊。”
——台湾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
生命是一个大课题,从出生到死亡,一个起点,一个终点。
孩子天然地会最先对“生”的话题感兴趣,而后才会想要了解“死”是什么?
既然“生”和“死”是我们一生绕不开的路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可不必对孩子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关键在于,怎么谈?
这就是本文想要跟各位家长一起探讨的话题——
✎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 “妈妈,什么是死?你也会死吗?死会痛吗?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
✎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告诉孩子,个体生命的起源
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给家庭带来莫大的喜悦。当被孩子问到:“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时,很多家长又显得非常羞于启齿,困扰于不知该如何向孩子解释。
关于“生”的话题,是喜悦而生动的,所以我的原则是,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
➳
我很爱种花。有一天,我主动邀请孩子与我一起把几颗花种子种进一个空盆里,并小心翼翼地浇上水。
“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我率先提问。
“从哪里来的?”他饶有兴趣地睁大了眼睛。
“你最初呢,就是像这些花种子一样,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颗,那时候你像一只‘小蝌蚪’,爸爸把你种进妈妈肚子里,就像你刚刚把花种埋进土里一样,然后你一天天地在妈妈肚子里汲取营养,慢慢地,你就越长越大,十个月以后,你就出生啦!你看床头相框里的婴儿照片,那就是我第一次与你见面时,你的样子呀。看到你第一眼,我就哭了,因为我期盼了十个月,终于和你见面了。”
“那我每天浇水,十个月以后,土里也会长出一个小弟弟吗?”他很兴奋地问。
“花籽种在土里,只会长出叶子、开出花朵;只有把‘小蝌蚪’种在妈妈的肚子里,才会生出宝宝哦!”
➳ ➳
后来,我发现一本非常好的绘本——《小威向前冲》,我和孩子一起共读绘本,通过小威的故事,他知道了自己最初是像小威和小布一样的小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三亿个小精子们要进行游泳比赛,冠军只有一个……
“所以,你就是那个冠军。你真的非常勇敢,又非常努力,打败了三亿个小精子,才成为那个唯一能在妈妈肚子里‘发芽’、成长的小宝贝。我很开心是你来当我的孩子。”
中国人对于“死亡”的话题,往往讳莫如深。正因为大人的避讳,无端给孩子增添了无知的担忧,和幻想的恐惧
➳
小叶子3岁时,她的奶奶去世了,她的妈妈说:“奶奶睡着了,你不要去吵她哦。”
接下来的两天,小叶子看到家里突然来了好多人,一阵阵地有人哭,她心里很恐惧,她不明白为什么睡着了就一直不会醒?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哭?
晚上睡觉时间,她哭闹着怎么也不肯睡,大概是因为害怕自己也会永远“醒”不过来吧?
➳ ➳
我小时候,但凡有亲戚去世,长辈们总是说:“他去了。”
“去了?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小脑瓜子里满是不解。
“小孩子家,哪来这么多问题?大家都忙着呢,一边玩儿去。”
后来我们知道了,“去了”的人,就永远回不来了,但始终困惑着他们到底去哪里了呢?
小伙伴们私下好奇地议论——
“我听说,人死了会变成‘鬼’,鬼怕光,只能在晚上出现……”
村里总有几个会讲鬼故事的老人,讲得有鼻子有眼,好像亲眼看见过似的。我小时候又好奇,又害怕;那段时间电视里正在播《聊斋》,每次听到剧前音乐已经吓得魂不附体了,原来“死”这么可怕!
之后的很多年里,我都怕黑,晚上只要一关灯,我总感觉黑暗里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随时担心床底下会伸出一双枯槁的手,长着长长的指甲……
后来,我的孩子也曾经问过我:
妈妈,什么是死?
真的有灵魂吗?人死了,灵魂会痛吗?
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呢?
你也会死吗?我不要你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皆有不同;不同性格的孩子也有个体差异,因此,家长应该积极正面的因势利导,与孩子谈论“死亡”应该以孩子的理解和心理承受能力为前提。
采取3不原则:不超前、不回避、不欺骗 。
❁ 如何跟孩子谈“死亡”?我们看看荣耀国的王者是怎么说的——
辛巴: 爸,我们是好伙伴,对吗?
木法沙:恩,对。
辛巴:那么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对吗?
木法沙:辛巴,我来告诉你一些我父亲告诉我的事。看看那些星星,过去那些伟大的君王,正在上面俯视着我们。
辛巴:真的?
木法沙:是的。所以,当你感到孤独地时候,要记住,我们的先辈一直在指引着你。我也会。
木法沙自始至终没有说出“死亡”二字,但他告诉了孩子,虽然不能永远在一起,但是我始终在注视着你,“当你感到孤独地时候,要记住,我们的先辈一直在指引着你。我也会。”
❁ 孩子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我和他一起共读绘本找答案: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1.《活了100万次的猫》——生命的意义:拥有爱,懂得爱,珍惜爱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
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2.《爷爷变成了幽灵》——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比欺瞒来得重要
因为爷爷忘记了做一件事,这件未做的事一直牵绊着他,让他不能安心离去。所以,他要回来完成这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
原来是为了能与艾斯本有一个告别。
爷爷突然说:“啊,对了,是这件事。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了。”
爷爷说着,不再笑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们俩都哭了。祖孙俩郑重地互道再见之后,爷爷说可以去见奶奶了,而艾斯本可以去幼儿园了。他们各自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与释然。
艾斯本找到了和爷爷亲近的方式——在心中珍藏关于爷爷的记忆,可以时不时地想念爷爷。把爷爷的照片挂在墙上,可以经常看看爷爷。所以,他不再悲伤了。
3.《爸爸的围巾》——正因为会失去,才要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勇敢
4.《祝你生日快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5.《当鸭子遇见死神》——学会接纳、思考和勇敢面对“死亡”
……
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要珍视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包括动、植物)的生命
❁ 生命很脆弱,应该对危险有所警觉,常怀“合理”的恐惧
近年来,少年儿童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坠楼、溺水事件比例尤其高,很大部分原因是孩子对危险缺乏应有的警觉,安全意识薄弱。
❁ 敬畏生命,才不敢漠视生命
有些孩子虐杀小动物、霸凌同学,更有甚者,未成年人丧心病狂到杀人的消息屡见报端——
3月28日,在四川雅安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三名未成年人抢劫、杀害了一名48岁的女店主。
大连13岁少年,残忍杀害10岁女童,淡定抛尸。
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严重失败,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才敢一再漠视生命。
写在最后
有一部很棒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教孩子,铭记爱,学会爱。
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描述一个梦想与亲情,死亡和分离的故事。
塑造一个色彩斑斓的亡灵世界,富有温情与可爱的设定,褪去了死亡背后的幽暗与冰冷,赋予生死一种新的意义。
虽然你不在我身边,但你永远都在我心里。
在爱消失前,请记住我。
感谢阅读全文。
我是宸妈愫愫,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育儿路上,难免有困惑,抱团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欢迎关注@芳草愫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