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6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挖掘考古工作还在进行。
考古人员从一捆捆残卷竹简中,发现了几块竹片,上面写着《知道篇》。
根据专家考证,这篇残卷是源自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
《论语》有《学而》有《为政》...有《尧曰》篇,唯独没有《知道》篇。
正文
《论语》还分齐、秦、楚...?难道我们学了假《论语》?
我们现在所学多年的 《论语》又是什么来历?
本质上,《论语》是孔门弟子的听课笔记,记录了老师和学霸同学的言行举止,在背后评论人的闲话,是一些孔门花絮。
《论语》的成书源头,唐代柳宗元认为是曾子的弟子所传。因为曾参在里面发表严肃讲话多达13次,还以“曾子”之名出现,显然是弟子对老师的尊称,与老师齐名。
《论语》在战国初年成书,经过秦末阿房宫的一把火,烧毁散失。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官方从民间搜集藏书,不少先秦经典都顺利找回来。
经典散落在民间,藏书不同,学术传承不同,导致许多经典出现不同的版本。
《论语》主要出现了三个版本,分别是《古论语》、《鲁论语》、《齐论语》。
古论是汉武帝时,鲁恭王拆迁孔子故居发现的,用先秦时期的“蝌蚪文”写成,属于古文经典。但是古论终西汉一朝没有得到重视。真正兴盛的是鲁论和齐论两大系统,而鲁论在学术上一直占据上风。在西汉初年,论语在齐鲁大地口授心传,到汉宣帝时期,才正式成书。
三个版本的章节有所不同。古论21篇,齐论22篇,鲁论语20篇。齐论多出《问王》、《知道》二篇,还有一些句子细节。古论虽然比鲁论多一篇,但只是把《尧问》里“子张问”另开一篇,除了用字更古奥,两者比齐论差异更小。
学者就推测,齐论、鲁论都是源自古论,但鲁论保留更多原始面貌,而齐论就加上了更多齐人的解释。
鲁论压倒齐论,不是因为孔子来自鲁国,
是因为传习鲁论之人,在朝廷得以重任,在人才上更具优势。
传鲁论有夏侯胜、韦贤、张禹,为朝廷重臣,或为帝王师,备受重视,掌握话语权。
传齐论有王吉、贡禹、王卿,人数本来就少,称得上大家的只有王吉一位,他的儿子王骏早年从父学齐论,后来跟着潮流学鲁论,可见学阀的倾轧有多严重。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西汉末年,张禹把古论、鲁论、齐论合二为一的版本。
汉元帝时期,张禹成为太子(汉成帝)的老师,教授《论语》。
张禹早年跟随琅邪人王阳、胶东人庸生学习齐论,后来又学习鲁论。
他给太子上课的时候,把齐论与鲁论参照,两本取最大公约数,内容重叠的保留,多余的删改。
这一举动影响非常大, 齐论、鲁论二合一,成为了著名的“张侯论”。
有人想不通为什么张禹要多此一举。
在熊逸书院里,熊大师给了一个还说得通的理由。他认为张禹学齐论,但太子的爸爸汉元帝学的是鲁论。如果爸爸检查儿子功课,发现儿子学的是“外研社”,自己学的是“人教社”,就会出现鸡和鸭讲的情况。张禹为了不得罪齐论,鲁论两边的学者,又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所以大滑头张禹就用鲁论作为蓝本,对照齐论,东抄西拼成了《张侯论》。
机智的张禹身为太子老师,后来深受赏识,青云直上,官拜宰相。
之后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就以《张侯论》作为底本进行注释。
《张侯论》问世后,就像五岳剑派合并(其实是鲁论取得胜利),一统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备受冷落,甚至束之高阁,到了魏晋时期全部消失湮灭。
那齐论为什么有机会重现天日呢,还要从海昏侯刘贺,也就是后来的汉废帝说起。
汉武帝为儿子刘贺选了位老师,昌邑中尉王吉,王吉是传习齐论的大师人物,连张禹都跟他学习过。
作为王吉的好学生,刘贺肯定深受老师的影响。虽然后来刘贺当皇帝的时候,荒淫无道被霍光看不下去废了。但从刘贺陪葬的竹简里,还有《孝经》、《易经》、《诗经》。可以看得出他是个狂热的儒家粉,也是个书虫。
在汉代书简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买到,一份一笔一画地刻写的经书竹简,价值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份珍贵的艺术品。
刘贺把齐论作为自己的陪葬品,表示他把齐论竹简视为至宝,把死后不忘孔夫子教导,即使他是个昏庸的皇帝...
结语
《知道》篇出土后,不代表我们学的是假论语,真论语要去问孔夫子拿。《张候论》经过两千年的传习,思想价值已经不是轻易就推翻。
齐论的出土,可以使我们知道更深入认识儒学,了解更多孔子的故事,为了儒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