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学习孩子成长棒棒
反馈影响动机
一位妈妈为了让7岁的女儿接受目标,提出每达成一次目标后可以拿到相应积分,累积积分可以兑换礼物。但孩子爸爸强烈反对这么干,说这样会让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分内的事就不应该给奖励。
对一个适宜的目标来说,最好的反馈是完成目标的成就感。你应该在孩子眼中看到自豪。如果你看到的只有疲惫或者孩子对奖赏的渴望,那说明目标或反馈出现了偏差。
好的反馈还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带来的成长。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通过我们的反馈,孩子知道哪些是好的做法,要保持、发挥、强化,哪些是要避免的错误做法,要调整、纠正、改善。以及对进度的提醒“已经落后了哦,这样下去,到时候目标就实现不了啦”。——这些,用上“学习目标跟进挂图”,通常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奖励或惩罚可以有,但不应该成为跟孩子沟通目标时的重点内容,不应该成为孩子是否愿意追求目标的主要动力。奖励或惩罚设置不当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
美国一所小学为了鼓励阅读,跟学生们说只要完成每周阅读任务,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一位学生的爸爸是行为经济学家,知道这件事后去找校长,说千万不要这样设计反馈,这只会激励出一群讨厌阅读的胖子。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巧克力是最棒的东西,要为它而努力,而阅读成了为了拿到巧克力而不得不忍受的苦工。
这就是奖励带来的“动机转移”,本来孩子阅读是为了享受阅读本身,却因为糟糕的反馈设计变成了为了奖励而忍受阅读。很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情况。
那么,什么样的反馈不会导致动机转移呢?这里提供三个思路:第一个思路,问自己必须设奖励吗?其实有些事情完成本身就是奖励了。第二个思路,让目标完成后的奖励和目标本身是同类。第三个思路,围绕关系(而不是用实物)来奖励。
比如,我们要设计实现阅读目标的反馈,以下这些奖励就不错:
A.一本新书
B.搞一个图书中角色形象的化妆派对
C.读完了就可以给爷爷奶奶讲
D.完成目标,爸爸陪你讨论这本书
E.一张兑换券,可以兑换和爸爸妈妈同一个房间睡觉
特别提醒:经常出现的误区是,孩子没兴趣时,父母试图用奖励让孩子感兴趣(或声明惩罚逼他去做)。奖励(和惩罚)的好处是起效快,可以让人勉强去做。坏处是靠奖惩基本不可能让人喜欢上一件事。如果孩子不喜欢,首先要解决不喜欢的问题——也就是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有三个要素:目标、反馈、难度。奖励(或惩罚)属于反馈,而且只是反馈的一小部分,是最不适合单独用来促进兴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