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读了一本挺有意思的小书,叫做《The Way of the Runner: A journey into the fabled world of Japanese running》(探索日本长跑者的传奇世界),作者是英国体育记者Adharanand Finn,之前出版过一本《Running with the Kenyans: Discovering the secrets of the fastest people on the earth》(中文版译名:我在肯尼亚跑步的日子),被评为英国年度最佳体育类书籍。
虽然书的领域很小众,但是借着东京奥运会的东风,了解一下主办国的国民体育运动情况,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长跑者唯一的认知就是村上春树,谁让他既有名气、又写过一本《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呢。
村上春树选择长跑固然与他自身的因素分不开,但多少也是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箱根新年长跑接力赛(直译的话应该叫“箱根驿传”)是日本家庭过新年必看的节目,跟红白歌会的地位差不多,村上春树还为比赛写过广告文案,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日本大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企业长跑队。
在外行人的眼里,所有田径项目都被非洲人垄断了,事实也的确如此:2013年,世界男子马拉松前100名中,只有6个人不是非洲人,然而这6人中有5个都是日本人;相应的,在女子世界百强排行榜上,有11人来自日本,这个数字仅次于肯尼亚籍和埃塞俄比亚籍的跑者。
对于日本人来说,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健康和竞技,更是实现自我、塑造灵魂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人们认为任何东西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够得到。艰苦的训练就像是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禅修,最终能不能获得胜利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长跑这种形式,逐步剥离掉这个社会加在我们身上的责任义务和身份枷锁、同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最终发现自己的真正灵魂。
日式长跑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体主义”。马拉松原本属于个人运动,但是日本人却发明了“长跑接力”这种模式,让一项个人运动变成了集体运动,个人的奋斗和荣誉与集体主义精神绑在了一起。这也是《灌篮高手》这些少年漫画里的常见桥段:天才少年光靠他自己往往并不能获得成功,直到他融入了集体,与其它队员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拼搏。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很多来自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长跑运动员都明确表示,他们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参加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但同样的问题抛给日本当地的运动员,却没人有这样的野心。
过度重视“刻苦训练”和“集体主义”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那就是大部分日本长跑运动员的最好成绩都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创造的,等进入大学和企业长跑队之后,获得了更专业的指导和更专业的训练条件,他们的成绩反而不如从前了。连作者也感慨:They are good, but why can't they be better?
同样是跟着当地人一起训练了6个月,作者总结说,在肯尼亚学到了应该做哪些事才能跑得更快,在日本学到的却是:想要跑得更快,就不要做哪些事。
既然是一本关于跑步的书籍,自然也要有些干货内容。作者在对比了日本当地的业余队、高中生队、大学生队、企业队甚至是修行和尚们的训练方法之后,最赞同的是日清食品企业队教练的观点,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长跑者,就必须做到:
1.吃得香
2.睡得好
3.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4.科学训练
5.拥有强大的内心动力
梁文道在评价《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的时候说:“在这一剎那,小说家村上春树变了;他绝对不是那些广告写手最爱的青年偶像,他是严以律己的肃穆作者,他是修行者村上春树。”
这或许也是日式长跑对于日本人的终极意义:是修行,而非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