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膳食指导和营养教育这个岗位上有5年整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围绕项目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创新和想法,个人和集体也都拿过一些小小的奖项,但是仍然觉得做好营养教育非常难,这是为什么呢?
在反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抛开一些表层的事实,从底层来抽取思维模块。那些表层的事实,包括现在教育的手段还比较传统;上层政策的配套还差点火候;人才资源的投设还比较分散,等等等等……抹开这些表层的事实,也暂且不讨论社会宏观角度,我们从人类微观角度的“道和术”来分析这个问题。
从人类微观角度的“道”来讲,每一个人都有本我的一面,这个本我的一面是人性所共有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正是人从动物演化而来的进程中所带来最原始的部分。本我是按“享乐原则”活动的。所以说,人天生是倾向于吃多动少懒洋洋的,倾向于尝起来更香更鲜更有滋味的。要想让一个人跳出本我的舒适圈,遵循“现实原则”,在自我的约束和压抑下,做到长期的在健康生活方式上的自律非常不易。除非这个人因为某种打击而产生很强的动机,来做出决定,在具备一定营养知识的前提下,付之行动并且逐渐形成习惯。这样的打击经常是出于对自身体型和健康的担忧。而当这种担忧随着一段时间健康生活方式起到作用后有所消减时,动机也随之消减,这样的改变是出于对现实的妥协,换句话说是被逼无奈,所以一旦警报解除了,就容易恢复到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中去。我们想要的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自律,必须使个人建立对健康观的价值体系的认识,使健康观上升到与个人其他自我理想相平行的组成当中,用超我的力量来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这件事情是相当有难度的。我常常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在面临临界知识当前的捉襟见肘,没有在“道”的层面上融会贯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而只在“术”上下功夫,就会“体不附魂”;反之,如果只追求在具体的技术上下功夫而忽视对规律的挖掘,就会“魂不附体”。人经常会说自己最擅长那部分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想想那些不擅长的领域,迷茫而遥不可及,随之产生的不确定性会在潜意识中使人产生回避或者忽视的心态。营养教育工作者或者可以推到任何领域的工作者,需要直面潜意识给我们带来的局限,刻意地经常地把自己从舒适区拉到恐慌区。当自己把自己放低,主动地躬身学习,周围的人和事,道和术层面的知识,都会成为你求知若渴的老师。如此日复一日累积带来的成长对人生极具价值。
从人类微观角度的“术”来讲,我们营养教育或者说是科普惯用的方法,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目标对象该如何如何做,警告对方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疾病风险,而且我们还做了严谨地监测,有数据和文献来支撑我们的说法。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效果却常常不佳。为什么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教育对方,却还是不能把对方的不健康行为拧巴过来呢?有人认为,还是次数不够,三遍不够就十遍,十遍不够就二十遍……一遍又一遍这样重复真的可以量变引起质变吗?有没有想过在底层规律上就可能偏离了方向,需要进行调整?其实,这种局面是我们每位父母都熟悉地场景。我们联想一下,我们和孩子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我们习惯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没错,权威!我们习惯的方式是以一种绝对权威的方式来和孩子们进行沟通。然后我们会发现,当孩子们产生像成人那样的把握自己的欲望和强烈地自我意识时,我们在他们小时候经常有效地权威的沟通方式突然失去了作用,所以我们就说孩子们进入了“青春叛逆期”,把事实上是自己沟通方式单一和不恰当带来的后果推给了孩子们。单一使用绝对权威的方式会使孩子们产生“抵抗、叛逆、消极”的情绪。同理,对目标人群单一使用绝对权威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说教、规劝、施压”,也会使人们产生“抵抗、叛逆、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防御性心理”。
那么该怎么做?这是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随着我的认知层面不断拓展和纵深,我相信明年的今天我会比今天有别的见解。站在今天我的认知深度上,我给出的想法如下。
我最近参加了一本关于《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的读书会。这本书由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博士所著,风靡世界,是被认为每一位父母都该进行的上岗培训。书中有一些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可以迁延运用到营养教育当中,比如说“第三法原则”。经过对不同临界学科的摸索和长期实践,我将我们和营养教育咨询对象的沟通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除“防御性心理”):用同理心共情的方法最大限度的解除“防御性心理”。心理咨询师在实操时也是需要注意在沟通前期保持倾听和共情的状态,这样的操作可以和对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平等,而信任和平等是良性沟通必备的桥梁。比如:
咨询者:我最近感觉自己在发胖,一个月重了六斤,肚子又粗了一圈。(沮丧)
营养师:听起来体重增加给你带来了担忧和压力。(共情/反射性倾听)
咨询者:嗯,是的,体重增加,有时候会觉得呼吸都困难,懒得动。(倾诉)
营养师:有时候呼吸都困难了啊。(有时候简单地重复对方的话就可以达到共情)
咨询者:就是喽,我必须减肥了。(引导他自己提出了行动意向)
营养师:需要我帮你做一些梳理和指导吗?(让咨询者知道,营养师是在帮助他而不是在给他提要求)
第二个阶段(梳理“面临的困境”):用客观地表述方式向咨询者指出目前他面临的困境,以及行动后将要面临的困难。这个阶段需要营养师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咨询者的个人情况,发挥从底层抽取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在第一个阶段已建立平等和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把“面临的困境”摊开来讨论,可以引导咨询者自我主导建立行动策略。这里要着重提一提“自我主导”这个关键词。为什么要引导咨询者自我主导,而不是简单地就把专业建议抛给对方,让他执行呢?这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在潜意识中都是不喜欢别人提建议或者批评的(除了通过自我和超我来刻意约束和压抑),即使这样的建议或批评是善意的、有帮助的。昨天,有位营养师同仁,她和我说过这样一个段子。她说,有一天她觉得老公急需控制饮食并适量运动来减重,所以给他提了专业建议并且告诉他如果不这样做可能带来的疾病风险,结果对方并没有领情反而觉得营养师妻子说了些不中听的话。我过去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深有同感。所以我们营养师必须认识到,引导对方自己作出并说出决定才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阶段(支持“自我效能”):在上一阶段双方共同探讨了面临的处境和解决的方案后,营养师需要对咨询者自我主导提出的正向行动及时作出鼓励和肯定,如果咨询者有表现出挫败感,营养师也需要及时对咨询者既往的努力以及好的改变作出肯定,鼓励他继续前行。那么怎样作出肯定和鼓励呢?是这样说吗?——你太棒了!你很有天赋!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德维克提出了“整体理论的表达”和“渐进理论的表达”两种表达方式,大家来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整体理论的表达”:“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很有天赋!”“你很漂亮!”
——“渐进理论的表达”:“你最近很努力!”“你这一周一直在按计划合理搭配饮食,我为你感到高兴!”
感受到差别了吗?一个是肯定结果,或者肯定不是后天决定的能力。这容易将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或者会将目光只注视在结果上,容易引起患得患失的心态。而另外一种则是肯定过程,强化咨询者正向行为,使他意识到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就能成功。其实,同样的方式也适用于对孩子的肯定。比如:
咨询者:我这一周本来控制得还好,但是今天忍不住还是喝了瓶含糖饮料。(内疚)
营养师:虽然今天喝了瓶饮料,但是你这一周其他六天都坚持没有喝了,我为你觉得自豪(肯定)
咨询者:是嘛,谢谢,但是我今天还是没有忍住唉。(放下了心理负担,但是仍然觉得有些内疚)
营养师:一步一步来,不用着急,你最近的努力让我觉得惊喜!(继续肯定)
咨询者:啊,谢谢,我想我下周要坚持七天不要喝含糖饮料。(自己提出了决定和目标)
营养师:下周你也可以喝一次,只要不整瓶喝完,喝的时候就好好享受,不要有心理负担,是老师允许你喝的。(完全解除心理负担,并且用同理心来渐进改善)
咨询者:太好了,谢谢老师!
原来是带着像孩子一样犯错的内疚心理来的,最后却心存感激,因为他感受到了鼓励和肯定,也感受到营养师对他的理解。带着这样的心情,相信他下周会比这一周更努力。
第四个阶段(提出“专业指导意见”)。到了第四步,我们终于可以运用“权威”来为下一个阶段的实施和改进提出专业指导意见了。但是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提出建议也一定要有亲和力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而不是命令强制的语态。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不用再赘述了。
好了,总结一下,要对一位有“准备进行生活行为改变的人”开展营养教育,一般需要四个阶段的步骤:解除“防御性心理”-梳理“面临的困境”-支持“自我效能”-提出“专业指导意见”。大部分人都适用以上我总结的四个步骤,但是也会有特例。也许会遇到个别的案例,他们有很高的动机和执行力,他们缺的就只是专业技能,这样的案例就直接跳到第三个和第四个阶段,直截了当给予他们详细的专业技能和分析是更有效的。
以上四个阶段步骤的总结只适用于已经“准备进行生活行为改变的人”。那么如果他还没有意向要作出改变,或者仅仅有意向而没有任何行动时,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提高他们的动机才是最关键的,而那些技巧都根本还用不上。提高动机就又要绕回到我文章前部分所述的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探讨。
要使健康观上升到与个人其他自我理想相平行的组成当中,靠营养师的单打独斗和苦口婆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社会价值网的改变和配合,这其中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作者简介:王玮,斜杆女青年,文艺老少女,美食爱好者。营养师/JFT功能动作训练师/SCA中级咖啡师。自己想写就写,执笔着个人订阅号“我们仨W.H.Y.”。欢迎大家和我沟通交流(微信号:ww7788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