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中,对用货币的起源举了这么个例子。
在物物交换的年代,人们要达成交易,他得有条件,我有面包要出售,而我需要牛奶,这时候我遇到怎么样的人才能达成交易呢?我必须遇到一个刚好手上既有牛奶要出售,而且同时又需要面包的人,只有刚好遇到这样的人,我们才能够达成交易。
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偶然性。我遇到了一位卖牛奶的人,这是一个偶然性;而同时这个人也需要我的面包,这是第二重偶然性。两重偶然性加在一起缺一不可,我们才能达到交易,这不容易。
为了降低交易的门槛,于是他们用某种一般等价物做价值的衡量,把物品的价值量化,用相对数量的等价物交换等价的物品,完成交易,这就是货币。
货币不必然是贵金属,贵金属天然拥有货币大部分的特性。稀缺、可量化、不可复制。
已知的最早货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由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铸造的货币由金银混合而成,铸有狮子的头像。
然而货币真的起源于物物交换吗?货币本身必须要有真实的价值吗?
有一个非常具有哲学高度的金融理论:国家货币信用理论。它的核心论点就是货币起源于债务,作为债务关系的度量单位,货币和国家信用之间密不可分。
为什么说货币起源于债务?在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中,都会给出亚当·斯密对于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的论述,而其实亚当·斯密自己也承认,那个物物交换的村庄是虚构出来的。
信用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市场的必要条件,起源于人们在交换中产生的债务关系,而且又因为债务背后考量的是人的“信用”,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货币单位:元、镑、马克都是一种抽象的衡量单位,它在本质上是对“信用”的度量。
张三从李四那买了一只鸡,然后他会写一张欠条,或者是某种凭证给李四,承诺未来我会给李四和这个鸡同等价值的某种东西,接下来李四要到王五那买一双鞋,就把这个欠条或者凭证给了王五。
如此类推下去,在一个社群里面物物交换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个欠条或者这个凭证流通的过程。当这个凭证流通的时间足够长,人们就渐渐地忘记了它最开始的主人是谁,这个时候这张欠条就成为了一个“可流通、可转让”的票据,也就是充当了货币的功能。
换一句话说,在这种物物交换的过程中,债务关系以货币的形式被量化,而单位货币的价值也就代表着人们对欠条发行人的信任程度。
而如何保证彼此不认识的人会对这个欠条进行履约呢?
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研究货币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他说不管货币源于何处,在过去四千年里面,货币一直是“政府”创造的产物。这里的政府可以打一个引号,它不一定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它可能是一个酋长,是一个村庄里的代表,是一个权威体。
在个体之间签订合约,借债承诺偿还的时候,这个权威体来担保物品的偿还,能够和合约上的描述相对应,然后发行同等价值的债务凭证,这就是货币真正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