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百草园

昨天打开我的手机图片库寻找我需要的写作素材,一组大蝗虫的照片映我的眼帘。这是秋去冬来时,在我的敬亭山居的院子里的一棵吊兰上发现的,这样的大蝗虫我已有六十余年没见过了,我如获至宝,给它拍了一组写真,留作纪念。

五十年代初,我们的八口之家,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歙县的徽州师范,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学校,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可谓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我们先住在离学校不远的斗山街的一所古老民宅黄老太家,后搬到师范校内的山头上的音乐室旁住。

说是音乐室其实是座很大很大的关帝廟,后改建成音乐教室和器乐教室,又在旁加盖了一排琴房。因远离教学区,这是学生练琴、练声、早读的极佳地方。

音乐室前有一排十几棵老野毛桃树和茂密的竹林,小山坡下面便是学校的图书馆、科学馆、生物园。廟后便是高高的问政山,音乐室旁有一个很大的废弃了的园子,里面有竹林、水井、小池、厕所、菜地。废旧的围墙外便是广阔无垠的的青翠的草地和茂密的松林。在这风景秀丽,书声朗朗,琴声悠扬,歌声嘹亮的优美环境里,我们度过了五年的宝贵童年时光,在这知识的园地里,快乐的天地中,音乐的殿堂内,我们兄妹六人开触摸了钢琴、风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等各种中西乐器,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文学、音乐、美术的潜质,迈开了我们艺术人生的第一步。

在音乐室周围上的山坡上、树林里、草地间、莱园中、池塘旁,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大自然,领略了大自然无限风光和无穷魅力。我们在桃林里摘桃子、在山坡旁采野花、在松林中拾蘑菇、在草地上追蝴蝶、在竹林间捕鸣蝉、还在关帝廟古老的廊檐下掏麻雀。我们在大自然中尽情的嬉戏玩耍,在大自然中贪婪地求索认知。我们兄妹六人在这里茁壮成长,成了大自然的宠儿和骄子。这儿有我们至今魂牵梦萦的金色的儿童时代和人生的启蒙时期,也是我们至今挥之不去的魂牵梦萦的童年的百草园。

徽州师范科学馆靠上山的路旁的生物室是我们经常因好奇而光顾的地方。那儿有许多动物和昆虫的标本,都是教生物的董长椿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自己制作的。有徽州大山里美丽而凶猛的金钱豹;有长着长长獠牙的大野猪;有眼睛闪着绿光的大灰狼;有拖着一条美丽而蓬松的大尾巴的狡猾的火狐狸;还有一只皮毛油光发亮长着四条细小长腿的小獐子。这都是董老师大山里的学生们帮助他在大山里设法弄来的野生动物,他带着同学们自己动平解剖制作的。这样的生物老师太博学!太称职!太令人敬佩了!那时徽师的的老师全是省内一流的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应是师范学校的老师们自身和对未来的老师们最基本的要求。

记得有一次,歙县大山里的山民们捕获了一只和人一般大小的大马猴,也送到徽师董老师的生物室来了。我们这群教师子女亲眼目睹董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对这只大马猴进行了解剖,剥下毛绒绒皮囊,开膛破肚,进行现场观察学习,並制成了标本。解剖时我们一动不动地,万般好奇地呆了半天,连吃饭都忘了。妈妈喊了数遍,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董长樁老师和我父亲一样,有六个子女,董鄂、董川、董湘、董皖……,都是根据董老师任教的省份的简称取名的。董师娘是家庭主妇,信奉天主教,每个礼拜六都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家中做礼拜。因是对门,所以记得特别清楚,他们家的孩子都比我们略大一些。

可惜董老师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热爱自然,競业乐群的优秀生物老师,也和我爸一样,在运动中被遣送去吴山铺农场劳动,第二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在农场户外晒太阳,突发心肌梗塞,头一低,身子一歪,便丢下妻子儿女撒手人寰,令人扼腕痛惜。记得是我父亲和我的发小汪太戈的父亲汪时叙老师亲自帮助草草掩埋了他。

我们在董老师的生物室里接受了自然课和生物课的最早启蒙。懂得了不少生物知识,並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制作昆虫标本。在我们的百草园中,我们用董老师借给我们的捕虫网,捕捉了在下雨前低空中飞翔的小蜻蜓;在野花丛中飞舞的大蝴蝶;在青青草地上跳躍的大蝗虫,並将它们活活用大头针钉在小小的纸盒里,让它们自然死亡,这便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昆虫标本。在这个制作昆虫标本的过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仿生学,如根据蜻蜓的飞翔,人类发明了飞机;根据蜻蜓的大复眼,人类发明了照相机;我们懂得了美丽的大蝴蝶是由小小的毛毛虫变成的,这个变化过程叫昆虫的蜕变。还知道蝗虫、蚱蜢、螳螂都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草的颜色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这种让天敌不易发现的颜色叫保护色。


我们还用捕捉来的天牛拉着用火柴盒和小钮扣做成的小车;揑着金龟子和银龟子的背让它们比赛起飞;在园中的墙根下和瓦砾下,捕捉到善于打斗的蟋蟀,让它们在毛竹简中进行你死我活的殊死拼搏,赢方的蟋蟀振动双翅,发着胜利的鸣叫。小主人则一个个高兴的手舞足蹈。输方的蟋蟀丢盔卸甲,断腿断脚,狼狈而逃。小主人也是低头丧气,却也输不言败,又继续去百草园中捕捉梦中那更厉害的勇冠三军的金头元帅和黑旋风,争取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再决胜负,重奠乾坤!

我们用竹竿上插根小竹环,在关帝廟的陈旧柱梁上,网上蜘蛛儿结的网,用来粘捕树上鸣叫的飞蝉,通过细细的观察,我们发现雄蝉翅膀下有一对能够振动的极薄的发声器,而雌蝉却没有,我们称之为“哑巴”,它只负责产卵。蝉的幼虫在泥土里要呆上三五年,靠吸吮植物的根系中的汁水而生存长大。成蛹之后再钻出土,爬上树,脱下壳,变成蝉,那蜕下的壳叫蝉蜕,是一味极好的中药。

在园中那口蓄水浇菜的小小的池塘里,我们绕有兴趣地详尽观察到在水中摆动小尾巴的黑色小蚪蝌,渐渐长出四条前后腿,蜕去了小尾巴,变成穿着草缘色迷彩服的蹦蹦跳跳的稻田小卫士的全过珵,大自然太奇妙了!太有趣了!

徽州师范的音乐室、科学馆、图书馆以及那周围广阔无垠的自然环境,这儿便是我们金色童年的快乐天地,这儿便是充满自然魅力的百草园,这儿便是童年认知的启蒙课堂,在这儿我们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五年快乐的童年时光,奠定了我们漫漫人生的道德和知识的基调,这一切是我们现代的孩子们渴望得到的,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也许是我们当代教育的悲哀

无以置疑,我们这代人是历经苦难的一代人,同时也是最幸福的一代人!

怀念你!难以忘却的童年百草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