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一世,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花甲古稀的老年,这过程中的几十年乃至近百年,除了是活着的,也应该是有价值的。
我来过,我走了。一生恍如一世。
孩童时的天真烂漫,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如一张白纸被勾勒出美好的图画,或有艳丽的色彩,或有饱满的故事情节,也会有被墨汁喷洒的遗憾,这是成长第一步。
青年时的义气方刚,有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和执着,也有经历了求职失败但锲而不舍的精神。当踏上社会这条路,好多事身不由己,你要遵守规则,就要规范自己,慢慢的要么做自己,要么隐藏自己。
中年时的劳累奔波,除了有上老下小的责任,更有对事业的规划抑或迷茫。中年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于事业,你如若规划好自己的定位并为之努力,那你也许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但当你浑浑噩噩悠然的数着手指头过日子,那也许这辈子就这样了吧。
老年时的样子都是我看到或者想象的,耄耋之年身边有个挽手相搀的老伴,在膝下子孙满堂的黄昏,相偎相依,走出浪漫的山丘,回到家,一句"老伴,今天超市又有打折的鸡蛋了,快去买吧。"也是一种平凡残年的享受。
01
我有个朋友叫凡凡,她是一个笑起来有酒窝,又是那种可可爱爱的女生,个子小小的身材厚厚的,口才好情商高,以前我叫她人生导师,总能开导我,可这个总能开导我的人我们却有12年没见过面了。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成了闺蜜,到了高中同校不同班,好在家离的不远,上下学一起同路唠唠八卦侃侃大山。
到了高二文理分班,凡凡选了文科,我选了理科。
高一我们的教室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隔着一条走廊,有时候下课还难舍难分的在对方教室的门口耳语几句,当然可能也是为了看看班级里的帅哥,嗯,这个"可能"说的不是我。分完文理她就跑到了我班楼上的教室了,这是一个走廊加一个楼梯的距离,懒癌晚期的我俩,学校中相见的次数变少了,那时都没有手机,联络全靠心电感应。
记得有一次上学的路上我们吵架了,小女生的那种莫名其妙。我碍于面子,到校门口甩开她径直走进学校,到教室门口回头偷偷看她一个人低着头上楼。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早自习上的也不安稳,心里总是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于是写了张小纸条下课“邮”到了她班。第二节下课,我正要出教室急着去解决下个人问题,前脚刚迈出去跟她撞了个正怀。
由于她比我矮半头,我的鼻子和她的额头结结实实的亲到了一起,顿时我俩一个捂着脑门,一个捂着鼻子哈哈大笑起来。那种狼狈是惺惺相惜的感觉。
后来高三学业加重,文理各班作息时间又不同,在一起碰面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还是会彼此关心,偶尔见面还会在一起叽叽喳喳唠个没完,她依然是那个小太阳。
高考结束了,凡凡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师范学院,而我因为错过第一志愿而顺延走上了救死扶伤的道路。拿到通知书的那段时间总很低迷,她那时候经常给我推荐关于医学的书,跟我一起讨论学校各个专业,带我去遗忘不开心,慢慢的我接受了我这个专业。
02
我们即将踏上两个不同的城市,临别前,我们说好以后无论怎样都要记得我们之间的美好,烦恼依然可以倾诉,开心可以分享,但见面了不许说胖了,要说你变漂亮了。
那时候我们天真的以为我们会有一辈子说不完的话,那时候还不懂,当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大,但是并不相交的时候,两个中心点就越来越远了。
大学几年里我们都各忙各的,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和新朋友的朋友,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让我们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少,当然,节假日生日的祝福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慢慢的心里牵挂的那个人被取代了。
我是一个心思细腻and情感丰富的人,注意,不是感情!我喜欢用任何方式表达我的想法,在网络上,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在认真生活,看得见我的时候我在热爱生活。
可是凡凡却不如我这般活跃,在网络社交逐渐发达的年代,如果不单独联系,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我们各自认真的生活,却也认真的忘记了对方。
后来,我毕业顺利留院工作了,像小树苗一样浇灌成长,在工作中也逐渐脱颖而出,然后又遇到了我的刘先生,结婚生子,把棋盘上每一个十字格逐渐填满。
凡凡毕业后辗转了几家公司,最后定在了儿童出版社做编辑,一个让我无比羡慕的职业。偶有电联关心她的感情生活,她就给我讲单身美好背包旅行的故事。
03
前一阵,凡凡突然联系我。
在我工作之后,如果有久不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微信,必定是来打探如何"续命"的难题。
果不然,凡凡急着联系到我,顾不上寒暄几句,微信里向我抛出了一堆影像和报告单。是她的父亲。
我也赶紧详细问了些基本资料和病史,电联了我胸外科的同事,是肺ca。
只是一次常规体检,噩梦没有任何预兆的就这样扑面而来。
打探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已经没有手术的必要了。
她哭了,却也坚强的对我说没事,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
北上南下,协和华西不知道她跑了多少回,为了少折腾爸爸去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案,她来回奔波。专家的号不好挂她就蹲点守候,为了把资料带全提前上网咨询,又寻找到病友组织,互相帮助。回程她自己一个人坐着夜车吃着泡面,拎着满满的希望。下车了就把开的药第一时间送到家,她还有工作,只能两点一线,可家的城市和她工作生活的城市是300公里的距离。
300公里的爱,是亲情最后的守护。
04
没过多久,某一天,微信上登登的响。
"秋,我爸爸走了,很快但解脱了。"我一时没有言语来安慰她,她说的那么平静,平静到让我觉得她在说别人的事。
我的工作环境虽看惯生死,但每每遇到生离死别的场景,我总是湿了眼眶,想念我的亲人,牵挂我的朋友,想着如果与他们分别定是一种刺心的痛!
她说,宁愿是她自己。
之后我们各自回归生活,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需要联系一家杂志社,凡凡是我想到的第一人选,我们公事公办的一番讨论过后,我忍不住的问了她你过得好吗?有没有人照顾她?她说,我活着就行,反正最后什么都带不走,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到来,不如自己一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当呼吸化为空气》就是她后来推荐给我的书,关于生命感悟的书。
她释然了。
医院里看惯人间百态,有别离,有重生。在时光如梭的日子里,从童年到暮年、从春夏到秋冬,日夜更迭、季节变化、潮汐更改。自然规律的法则也不会恩赐特别的人,生命中,我们能做到把握时光和自我,浴火重生。
“相框里的照片封存着儿时给我欢乐的生命,那明亮的眼眸还在为我传递那离别的忧伤。未来太远,过去太迟,我从不懊悔过去,也不透支未来,只想在现世里珍惜当下,珍爱自己”
请关注公众号·海秋的格子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