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练就化境,方能百战不殆。这个至真的道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得透呢?
在中国哲学里:“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是从外在的和内在的心里的因素出发,考量一个人思想和抱负的深度。我以为,对于现代人而言,也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相传古时候,有这样一位放浪形骸的浪子,整日沉湎于功夫,几番寒来暑往,很有一点成功的意味,于是就跃跃欲试,加以验证。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彪悍,就上前高声挑战,“你敢与我决斗吗?”大汉深以为然,点头称是。然,不下三招,高明浪子,气喘吁吁,败下阵来,最后还弄了个”大马趴“,众人笑而嘘之。这就是外化于形的过错之处。
所谓外在东西就是表面的东西。当一个人很看重外在的强大,其实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虚弱,想通过外在的胜利成就所谓的安心,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是,你的能力和智慧达到一定的内在的状态的时候也要在恰当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你形体的外在的展现来表示出自己的内心坚定的实力。两者其实都挑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外和形其实都是表面的东西,如果不能深入到你的内心,那就是无用的、无从的、无所力量的。
内化于心与外化与形,是相辅相成的道理。当外在的东西修炼到内心的时候,那是心灵的一种无我状态,无论释放还是放下都显得自然、随意、不受任何约束。如此的心境和力量是一种敢于向自我冲击并战胜自己的一种至高境界。
当一个练功夫的人,十八班武艺都会的时候,那不是真稀奇,而当十八班武艺藏在自己的心中,举手投足,都能够从心底自然流淌,进而在指尖、脚尖、眉间、心间散发出来的时候,那是强大的、充满神力的,如入无人之境,幻化成天上的神仙也好、大师也罢,那是凡间最高、最真、最可贵的力量。
内化于心的道理不是玄奥的、深不可测的、无人问津的,可是在当代人的眼里,似乎还没有一种思考,对此深入做一番探究。因为,当我们如此想象的时候,缺少的不是勇气,而是如被经验、实践等林林总总的约束的框架给抛打回去了,即使有那么一点星火,也会由于种种顾虑而丧失机缘。
由此看来,犹如佛祖的信念像莲花一般幽香,当你似闻未闻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世间的纯真的道理。因而,当我们思考和表达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不是你内心的想法就千万不要声张出来,更不能外化于形,不知所云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惶惶然……
简言之,内化于心的道理,不在于外在的强弱,而在于内心的强大;不在于外在的胜迹,而在于内心的磨练。与大家共勉,共习,共悟,共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