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笔记35: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三年,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年

人名:伯嘉(罗国大夫),鲁桓公,纪靖侯,郑厉公,齐僖公,宋庄公,卫惠侯,卫宣公,屈瑕,斗伯比,楚武王,邓曼(邓女,曼姓。这里是指楚武王夫人)

地名:楚国,绞国,罗国(周时国,芈姓),彭水(今名南河,发源于湖北房县西南),鲁国,纪国,郑国,齐国,宋国,卫国,南燕国,赖国(又作“厉”,古国,烈山氏之后。在今湖北随州殷店镇一带),鄢水,卢戎(此部戎人,妫姓,商代已存在,是参加过武王伐纣的“《牧誓》八国”之一),荒谷(楚地,今湖北江陵西),冶父(楚地,今湖北江陵西)

官名:莫敖

国际局势:
1楚武王称王,逐步扩张
2郑庄公卒,郑宋交恶
3鲁桓公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

///
1鲁郑纪、齐宋卫燕分化为两个对抗联盟:不知不觉,目前中原诸侯自发形成了两个联盟:以郑国为首的鲁郑纪,和以宋国为首的齐宋卫燕。郑国和宋国的矛盾在于郑厉公继位后对宋国的追讨贿赂不胜其烦,而宋庄公则认为自己当初继位时分别给了齐鲁郑贿赂(见桓公二年齐鲁郑平宋乱一事),这次宋国促成了郑厉公继位,索要贿赂理所当然。郑国本来因为之前在齐国接受馈赠时被鲁国末位歧视(见桓公六年)而愤恨鲁国,但郑厉公上台后急于找到同盟,而且鲁桓公数次为平郑宋奔波,有恩于郑,便不计前嫌了。而且鲁桓公此时正致力于争霸热心于调停国际争端,宋庄公却数次盟而又反不给面子,因此鲁桓公也想教训一下宋国。而纪国因为面临被齐国进犯的困境,一直都是鲁国大哥的好跟班,这三国联盟真是各得其所。再看另四国的联盟。对齐国来说,既然鲁桓公想称霸,那就是在与齐僖公竞争,更何况鲁国一直护着纪国(齐国人恨纪国不是一天两天了)。卫国一直与郑国不对付,与宋国齐国交好,小小南燕国也是跟着宋国大哥走的。今年春天,两个联盟打了一仗,鲁郑纪胜。郑国的军事实力一直很强。
【吕大圭(朱熹弟子)曰:桓公既无所以固纪之道,而徒挟郑以战,幸而胜齐,不知所以促纪之亡在此。迨夫纪惧亡不给,然后为黄之盟,求以安纪,亦晚矣】
【吴澂曰:昔郑庄助齐谋纪,今鲁桓数为郑会宋,继又同郑伐宋。郑厉德鲁,故助鲁救纪,而悉反其父之所为】

2屈瑕骄兵败绩,楚人遇事求己何患不强:楚屈瑕经过前两次成功的指挥战斗(分别为桓公十一年败郧师、桓公十二年玩转绞人),自我感觉良好,本年帅师伐罗,遂轻敌落败。这件事很简单,但[传]通过细节的白描,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值得后人深思。a 屈瑕战败后自缢身死,手下的将领将自己绑起来等待楚武王发落,而楚武王则说:都是我的错,没追责。君臣上下虽吃了败仗,但都主动承担责任,没有推诿自保。这样的团队不走向强大没天理。 b [传]还刻画了一位优秀的女性形象:楚武王夫人邓曼。邓曼对斗伯比的“必济师”做了很好的发挥,济师并不仅仅指补充军队,也包括战前的思想建设和纪律整顿,给将士们以精神上的支持。楚武王在位51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楚国在楚武王任内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明君+在位时间足够长,是一个国家的幸运。
【趾:脚,下肢踝骨以下的部分】
【狃:习以为常】
【自用:自以为是】
【赖人:指在楚都为官的赖国人】
【听刑:听候刑律处置】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主帅自杀谢罪,群帅自囚请刑,君王罪己赦下,楚君臣在伐罗失败之后的行为所彰显的正是孔子所称颂的古君子之风,也使得后代读者得以确信,此次伐罗失败只是楚崛起之路上一次起到有益警醒作用的挫折。后面秦国在殽之战失利后秦穆公也有自责之事,传为佳话。】
【雎水、漳水地望:江水、汉水、雎水、漳水是楚所望祭之大川,这四条河流所涵盖的流域是楚国的中心区域。传统说法认为,江水即今长江,汉水即今汉江,雎水、漳水为今位于长江、汉江之间的沮河、漳河,“江、汉、雎、漳”所指示的春秋时期楚国核心区域就是今天的江汉平原】

3卫宣公卒,卫惠公继位:卫宣公还有一档子烂事,[经][传]在此均未提及。等待后事详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