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典故 一
三国时期,有个名叫王烈的人,他为人正直,又心怀仁善,被乡亲所敬重,很有威望。
有一天,一个人抓到个偷牛的贼,那贼说:“我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今后一定会改正,今天任凭你处置,但是请千万不要把这事告诉王烈。”此后王烈还是知晓了这件事,他还送了一匹布给那个偷牛贼,有人对此很纳闷。王烈解释说:“他已知错,还怕被我知道,说明心存羞耻,送布是敦促他改正。”
又有一天,一个老人背着沉重的行李赶路,遇到一个好心人帮他背了一段路,那人不留姓名就走了。而后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出门时,不慎在半路上丢失了一把剑,回去找时,看到有人在那里持剑等待失主,那个人正是之前帮老人背行李的好心人。老人把这巧遇告诉了王烈,王烈很是感佩,便寻到了老人所说的那个人,一看之下,居然就是之前偷牛的那个人!
注解:人都有可能犯错,不要因为过往的错误就完全否定一个人,施以仁义,往往就能将其感化。
仁之典故 二
三国时期,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冲,他聪颖好学,五、六岁时,智力就已经赶超一般成人了,深得曹操喜爱,而曹冲不仅聪慧,还怀有仁爱之心:
有一天,曹冲去仓库玩,看到库吏一脸愁苦,便上前询问,原来库吏负责保管曹操最珍贵的马鞍,结果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按照当时严苛的法律来定,会被砍头的。曹冲让库吏放心,告诉他只需几天后,向曹操如实禀报即可,保证他不会受刑罚。
之后曹冲拿了几件自己的衣服,用刀扎破,弄成像老鼠咬过一样,特意让曹操看到,曹操见状走过去安慰了曹冲,说一定是闹了鼠灾了。
然后库吏禀报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时,曹操便没有追究,说:“我儿放在身边的衣物都被咬破了好几件,马鞍放仓库里被咬坏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注解:曹冲的一生只有短短十三年,这样年少的孩子,就有如此的智慧和仁善,实在令人赞叹。
仁之典故 三
春秋时期,范蠡出身于贫苦人家,但勤勉好学,二十五岁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对抗吴国,历时三十八年,消灭吴国,而后功成身退,隐姓埋名,开始行商。
范蠡聪颖过人,又讲信誉,做起生意得心应手,当他赚到很多钱之后,便把赚到的钱都分发给穷人,然后换个地方再从头开始做生意,一生之中,三次成为富豪,又三次散尽家财,每次散尽钱财后,都能赚到更多的钱。
后世敬仰范蠡的忠诚、智慧、仁善,以及其处世与经商之道,尊其为“商圣”。
注解:范蠡功成即身退,富足即散财,成就了忠与仁,同时也收获了世人的尊崇与爱戴,最重要的是,这样做保全了自身,才得以善终,因为他明白“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这便是他的大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