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三十而已》,女主顾佳为了孩子升学攀附校董夫人,为校董夫人舒适换上平跟鞋,自己赤脚走路的场景在我脑中回荡,当闺蜜问她时,她说那是“当妈妈的修行”,我突然想到了最近看的《曾国藩传》一书,跟里面最重要的曾国藩的“中年变法”何其相似。
早年的曾国藩虽然结交了很多的朋友也乐善好施,但对待事情刚硬不圆融,非常“刚”。在遇到一些看不惯的事情会向皇帝写奏折给建议,往往口气语气非常强硬,皇帝虽然觉得提议不错,但是曾国藩的态度也着实让人不爽,所以基本不care他。在当两江总督之前,总体来说他是一个从官场楞头青,后来变成一个目标感非常强的军事将领。在他被罢免了兵权休养生息的一段时间后,咸丰皇帝让他再出山时,曾国藩竟一反常态,不再那么强硬,变得特别的和气谦虚,还开始跟他的一些同僚朋友写信,对他之前给他们造成了一些伤害道歉。从那以后他便和气谦虚,开始跟官场同流合污。
曾国藩的中年变法就让我感觉刚开始是有一些欣喜也有一些悲哀的,因为他竟然同流合污了,因为他刚开始是一个骨子里面多么清廉的人,他的整体形象呈现也是一个外刚内刚的清官形象,当他完成了这个蜕变,书中有一句话这么描述的,说“他不得已已经改变了原先那个愤世嫉俗的愤怒青年,变成了一个揣摩峰会的油滑官僚。”所以他经过生命中的起起落落后,他开始跟官场融为一体了,完成了中年油腻的一个变化。
但是无论怎样,曾国藩在他出仕这么多年,到最后死去,他在为官方面,不能说他是一个完全廉洁的人,但经史料调查,他并没有用在自己身上,对待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简朴的,而且他也一直要求自己的家人亲自劳作,所以他家庭的生活其实并不宽裕,而他把这些灰色收入完全用在了政治资本去实现他的终极目标,去更好服务国家。曾国藩极为克己,他有海瑞的清廉之实,虽然他没有清廉之名,但他不在意,因为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当我们有足够强大的目标要去达成一件事情,而且有准确预判的时候,我觉得该为一个组织考虑的时候,也许是可以有一些这方面的看上去还是比较合法的收入的,但是如果是用在自己身上,我觉得就是应该去避免去杜绝。
无论这个“清廉观”刷新我的认知。而且,跟前文的顾佳,是不有些相似?
“那么只有必要的时候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的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情绪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再来说说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吧!
他设立幕府。他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人才培养学校,设立了自己的选人和育人的幕府,一般人来说,其他同僚会有10个或者10个以内的幕僚,但是曾国藩的幕僚却会有100-200人的幕僚队伍,他除了幕僚,还有一些候补官员,还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比如说法学的、数学的、天文学家还有机械师等等,这些人都让曾国藩的幕府人才专业百花齐放,为曾国藩提供更好的决策帮助。曾国藩对待所有的幕僚都是像学生一样去储备人才和陶铸人才,身体力行培养他们、保举他们。我想这些人才发挥作用不光是对国家的好处,对他个人来说也是积累政治本钱的过程。
他组建湘军。选拔原则是“必亲选兵必自募”,将领亲选+选士兵层层负责。就像一棵大树,叶同根一气贯通,有一种情感纽带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那么这也是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湘军的将领大多是知识分子,也就是士人,他们大多是相信程朱理学的,是有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形势研判能力。而湘军的士兵来源呢都是山农,他们多能吃苦讲实际的,也没有绿营兵的习气。而且他还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重视“训”内容大于“练”。
曾国藩在当时清王朝中期就看到了清王朝衰败的迹象,还有当时内忧外患,有太平天国太平军的威胁,还有第1次鸦片战争之后洋人对中国主权的侵占。这些都让曾国藩看到了形势非常不好的方面,他当时想到的是在当时的王朝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建立军队”,但是曾国藩仍然有这样的胆量,相当于是在蒙骗的情况下成立了自己的湘军,已经完全了违背了当时咸丰皇帝让他做的只是去建当地的“团练”这么一个规模组织的意愿。所以对于人才,曾国藩是不拘一格的在用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是对于时局是有相当好的判断,然后知道什么时候该去重建一支军队,什么时候去重建队伍,并且从零开始培养人、用人。这个决断力我觉得也是令我震惊的。
反观现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观,虽然跟曾国藩的已经大不同了,也更加详尽和科学,但是在每个时代背景下,选人用人的方法都有各自特点,在曾国藩当时背景下,选士人用山农,在我们现在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当时就是有用。我们公司是国企,我们员工的来源很有限,在国企基本上没有什么选人的空间,那么只能在怎样更好地去把人配备在不同的岗位,怎么样去用好培养人的这个方面下功夫,当然,国企的党政形势任务教育等也跟曾国藩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不谋而合。教育的过程中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总结一下曾国藩给我的印象,曾国藩有“三力”,分别是:反思力、定力、挺力。
第1力叫做“反思力”。他有非常强大的反思能力。他7次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然后最后不断的在这过程中进行反思,最后获得了科举考试的成功,到了北京当了京官入了翰林的这个过程。正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去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在他职业生涯中呢,经历了很多阶段,有京官阶段,建立湘军阶段,然后做了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等,这个过程中遇到无数的事件,有很多都是涉及到人命的事件。那么他在这中间也是浮浮沉沉晨晨,也是有达到权力的巅峰,也有被逼死的到谷底的这么一个过程,但是他仍然都能够反弹,而且在高位的时候也能够谨言慎行戒骄戒躁,这个过程中反思力就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有一个特点呢,就叫“做功虽大却不过喜,过虽小却必深究”,就是说他的功劳非常大的时候,取得非常大成就的时候他不会10分的高兴,但是如果是有一些小错误失误,他却会去深究去把这个失误也好或者错误也好,当初他去持续进步获得更大成就的一个垫脚石,或者说作为这么一个素材,让这成为他成功路上的一个不好的一笔,而是因为这个失败然后才造就了他后面的成功的这么一步。所以也有一个成语叫做“闻过则喜”,就是发现有一些小过失他反而会去高兴,因为他终于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这个功力我想是我们常人很难达到的。那么曾国藩的这个反思力呢确实是从词义来考虑的,就是叫做“反着思考”,比如说他特别希望能够打胜仗,那么他会考虑怎不会去思考怎么样去获胜,而是会去思考为什么成不了事儿,就比如他刚开始建立湘军的时候,他没有去思考这个湘军应该有什么样的编制?应该招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要求?怎么样治理的方式方法,因为他对于带领军队创建军队来说,他确实是一个门外汉,那怎么办呢?他就反着思考,就思考当时清军那些正规军和绿营兵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当时他们这些正规军并没有什么失败啊,但是曾国藩已经有非常敏锐的嗅觉预感到这个正规军必定要失败,因为他们已经腐败到根儿了,而且是没有战斗力,那么他就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然后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坚决去避免。比如说正规军他们是实行的低饷制,比如说他们允许士兵或者说大部分士兵他们都会有第三产业。就是士兵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他们可能脱掉士兵的服装回去可以是卖肉的,可以是卖布匹的等等会有很多其他的营生。那么曾国藩建立湘军他就从制度上就先把一些事情给避免了,就是他分析了别人有可能会那样失败或者别人是怎样失败的,那么他就反其道而行之,然后去避免失败,那么最后就会获得胜利,所以他的反思力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湘军非常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在平定太平天国或者是剿捻的过程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也是可以说是反思力的一个重要的应用。
曾国藩的第二力呢,叫做定力。就是说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当时咸丰皇帝罢免了中国藩的权,然后他在家休养生息了两三年,然后又复出。当时复出之后,咸丰皇帝对曾国藩呢是希望委以重任的,要任命他为两江总督。但是当时,曾国藩正驻扎在死守在安庆,要把安庆攻下来。这样子就相当于在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又建立了一个大的成就了,那么当时咸丰皇帝呢,他一直跟曾国藩对待太平军的思路是不同的,他们两个是相反的。咸丰皇帝呢,是希望先攻下南京,然后再去对付其他的嗯羽翼呀,但是曾国藩就反其道而行之,他制定的战略呢是,先剪枝叶再拔根本,而且他的战术就是结硬寨打呆,以静制动反客为主。那么皇帝跟他之间的差别就是,导致皇帝就是对他的任命任用就非常有忌惮,一个怕他的权力过大羽翼过丰会对皇权有所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曾国藩非常的不听话,那么咸丰皇帝对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呢,带了两个附加条件。一是让他要“出安庆”,再一个就让他“援江南”,但是曾国藩都守住了他自己的初心,用各种方式拒绝了。因为他绝不会再中太平军的调虎离山计在上第2次当,之前咸丰皇帝也是因此而上了太平军的当。然后他还使用“拖延战术”,拖啊拖最后就把这个战事给拖黄了,那么,也是守住了他的初心和底线。那么就说明他在定力方面是非常有自己的意见,实操经验的,也是在他实现非常具体的宏大的这个战略目标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3个力叫做“挺力”。当时他在长沙,刚刚调离这个京官,不当京官之后,就到长沙赴任了,后来他在长沙受辱,差点被绿营兵给打死被,那些兵痞给了结了,但是他最后反思了一下,他决定打落牙活血吞。那么在那个之后经过了长沙受辱的事件之后,他就毅然决然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军队,要建立湘军,要用胜仗来向这些正规军们证明,然后也是为国尽自己的力。那么还有一个“挺力”体现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对于自己保举的两个人,一个是沈葆桢,一个是左宗棠。这两个人都是自己力挺的两个人去保举他们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任职。但是在沈葆桢跟左宗棠他们两个人都在曾国藩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去施以援手反而去截留军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第1次沈葆桢截留军饷的时候,曾国藩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忍”,然后第2次沈葆桢又再次截流那么曾国藩就决定反击上书了朝廷。曾国藩上书朝廷沈葆桢所作所为,虽然沈葆桢当时更加获得清政府的这个倾斜啊,但是曾国藩也得到了自己想得到,曾国藩在这些受辱方面,受委屈,受背叛方面他有非常强大的忍耐力,克制力,然后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挺过最煎熬的阶段,去用实际行动度过中间最煎熬的阶段,然后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三个力是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我也觉得对于我的启发如下:
首先就关于这个反思力,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自己怎么样能够达成一个目标,就会去想我要做什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反思力这个认识不够到位,或者说有时候认识过于复杂,忽略了它的字面。我们为什么要叫反思?反思就是要去反着思考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那么我们就反着思考我们不做哪些事情,然后可以去达成这个目标或者说哪些事情会导致是我们要做的这个事情,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无法实现。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一个过程了。
再说到关于定力的。有强大的定力是建立在对于外界事物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和强烈的自信,哪怕去做一些得罪同僚得罪上级,得得罪上下的一些行为。然后去实现更高更远理想目标的。之后能够去不偏不倚的去执行,就是说要对自己有非常强大的认知和对未来的预判能力,我觉得在这方面我还是也不够宽阔吧,对自己的自信也没有那么强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去不断的修炼。
第3点关于挺力。自己其实跟曾国藩相比,没有受过什么委屈,在单位里面受到的那一点点的可能在旁人看来都不算委屈的事情就会觉得没有办法忍,但是事实上这些事情放在更远的一个历史的阶段,或者说更大的一个范围,可能都不算什么,那么也是我希望自己有时候可以跳出来,不要困囿在自己的一个包装,这么一个茧房里面不能出来,时常跳出来,主要可以让旁人给我们一些第三者的视角,然后给我们一些能够去嗯坚持下来的一些,尤其对于自己的初心或者对自己更大更远目标的一个坚定。
这是我读《曾国藩传》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