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清明,给了我们相思最郑重的仪式感。故人、故事,跃然于我们的眼前,历历在目。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时常有,却不曾想过,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舐犊情深也是永远无法完全能报答的。生命本就隐藏着许多偶然性与必然性,时常突现出不堪一击的脆弱。我们每个人,都在得到和失去的选择中不断成长。
清明,既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通过清明祭祀“教后人以孝,育后人以敬”。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还依然健康。
《尔雅》里说,“善事父母者为孝。孔子在《孝经》谈到,光是物质上满足父母、供养父母是不足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
“孝”是一切品行的道德根本,一个不孝顺,不供养父母、不尊重父母的人,他不可能是个好人!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助人为乐、要坚强、要独立.....若忽略了“孝顺”这个道德基础,以上的种种品行都只是空中楼阁。
只要爱孩子,他长大了自然会孝顺?那可不一定,很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孝顺父母的孩子并不少见。为什么?孩子的孝顺,根源于他们对父母的感恩。爱孩子是一回事,教会他懂得感恩,父母的爱可以无私、可以不求回报,作为孩子必须学会感恩。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照顾是理所应当。一个不知道感恩父母的人,久而久之,他会成为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人,最终,他会成为一个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人。
我以前在国外生活的时候,很多老年人都会选择入住养老院或者独自一个人生活,子女住的远,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很少来看他们。在这方面我很庆幸自己是个中国人,因为有孝顺的传统,我的父母不会如此孤寂终老,因为这份传统美德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代不同,现代父母可能不需要孩子经济上的供养,但依然需要心灵和精神上的供养。
回家多陪着父母聊聊天,陪着他们逛街、下下棋,和他们一起做顿饭,甚至看着老人家笑开了的皱纹,你会觉得生活很有意义,会感到自己的价值,但愿天下所有人不再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