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的创作,以朴素的文字来“参与这个世界的生死流变”,表达了对人间和万物的悲悯之情,体现出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尊重和人文意义上的终极关怀。
这一段话见小海的诗文集《诗余录》封面。
这是“紫金文库”丛书的其中一本,因为小海是“紫金山文学奖”获奖作家。
小海著有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村庄与田园》《北凌河》《大秦帝国》等;随笔集《旧梦录》《诗余录》;论文集《小海诗学论稿》等。
《诗余录》,意思就是在写诗之外,还有一些“多余的话”记录下来。其实,不是“多余的话”,在我看来,这一本书就是写诗指南,值得我们爱诗人,还有写诗爱好者阅读和珍藏。
很有幸,我在苏州慢书房淘到一本小海的签名本《诗余录》。如果你去慢书房,应该也可以淘到此书,因为我看到书架上还有一叠这本书的签名本。
《诗余录》分五辑:岸上踏歌、经典意味、歌唱友情、苏州册页、诗歌流韵——呵,就像成语一样的诗。
还是听小海说吧:
《借鉴与创新》:我在想,一个作家,他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把握能力越强,对事物的复制越是真实、细致、精确,就会给人以失真的恍惚感,也就像一场恰如其分的梦境。读过胡安·鲁尔夫小说的人会得发问,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我们不是每天生活在梦境之中呢,越是追问,越是觉出可疑,事情不由得也就严重起来。
《一种诗歌的指向:读海马诗歌》:一首诗,读者从中获取的信息常常要比实际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要多出许多来,这就是诗歌的审美溢出。因为急功近利,我们常常倒果为因,我们想省略那个认知的美妙过程,只要那个“致知”的终极答案……
《隔壁的诗人》:在诗人智力相象力与不足的时候,我们只要向生活学习:现实中的一切行为,一切对象,生活自身会帮助,扶持诗人前行。因为诗歌关联身体与心灵、事物与世界。这是生活常识。也许还需要一种向内的省察力,对现时发生的生活即刻的透视、过滤与理解,这是超越主体的直观能力和理性意志的,却又通过当下被关注,被追溯到我们自身——我们存在时诗歌存在,我们不存在时诗歌也许依然存在。
《在意味的诗歌生成机制》:诗歌的价值我们一般理解是由作者(主体)和文本(客体)来共同呈现的,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隐藏的“作者”——读者。诗歌有时候是一种屏障,作者可以隐藏其中,但有时又是一种裸露,让作者无处可藏,因为人性就包含在其中。我不喜欢混浊,但我喜欢复杂,丁及的诗歌中有一种复合的多样性,类似音乐中的多声部。
以下是我想说的。
在《诗余录》这一本书里,小海这样的金句多不胜举。所以,我向广大爱诗者推荐这一本“写诗指南”。在简书里,有许多作者爱好写诗,但糟糕的是,有许多的诗是不能称之为诗的,因为诗是讲究情调的,有的人情调都没有,那写出的诗会好到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