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终身成长》
【阅读内容】第三章 第1节 思维模式和成绩(页码65-78)
【阅读主题】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一切成可能
【三个问题】
1、不同思维模式下,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哪些不同表现?
只有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并在之后的时间里越来越差。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会在后来成绩逐步提高。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挑战,比如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开始差距就增加了。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可以做任何事,但就是不愿意去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来确保自己取得好成绩。反之,成长型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而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于是成绩越来越优秀。
2、为什么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人变得更出色?
拥有正确的思维,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停止努力是无法理解的一件事。对他们来说,充满挑战,就是充满了机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事物,可以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以及未来想要做什么。
3、用自己的话总结,成绩与思维模式的关系。
我曾经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是他们一致认为的乖学生,态度认真努力。
但有一天,我的一位同学却对我说: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这句话我犹记至今。
父亲总是将我成绩不够优秀,归结于学习方法不对,我似懂非懂,却想着没有任何人教我方法呀。
如今回想,只有一个问题,是我学习的思维方式不对。
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每个人都可以很努力地学习,但学习方法却是不尽相同。
我缺乏的是对挑战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所以我只是“死读书”,表面看起来很努力罢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学进去。
但是,越差就越想努力证明自己,然而我的思维让我努力错了方向,努力学习并不代表脆弱,而是应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变得去学习困难背后隐藏的知识。
我应该像具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一样,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而不是为了变得努力才学习。
【原文金句】
1、努力学习并不代表你很脆弱,而是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
2、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而不只是通过考试。
3、浇灌这些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
4、考试成绩和对成就的评估只会告诉你目前这个学生处在什么位置,而不会告诉你将来他会达到什么程度。
5、想达成重要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
【原文案例】
1、爱迪生他是个天才,但他并非从小就是天才,最终令他出类拔萃的是他的思维模式和努力。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好奇心强烈、喜欢拆拆补补的小男孩,不断寻找着新的挑战。在其他年轻人都已经在社会上自力更生很久后,爱迪生还搭乘着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学习关于电报的知识,通过不断地自学和发明,从电报员的岗位开始不断升职,他对自我提高和发明的热爱从未间断。
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也是经过这个领域里多年的团队协作、与同事和导师们的上千次讨论,废弃了数篇草稿,奉献了半生精力,才最终完成的。
莫扎特也是经历了超过10年的酝酿,才创作出今天我们仰慕的作品的。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并不是原创的,也没有那么出色,实际上只是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大块拼接而已。
2、丹齐格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读研究生时,一天,他像往常一样,上数学课迟到了。他冲进教室后,抄下了黑板上的两道作业题。后来做作业的时候,他觉得这两道题非常难,花了很多天才解出来。最后他发现,原来这两道题根本不是作业,而是两道尚未解决的著名的数学难题。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一点点透彻地分析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在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对于一件事、一个方向,一念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想法和认知。
如果在学生时代,多多阅读《终身成长》这类书籍,或许我就能更早的认识到思维的误区,很多我曾懵懂的、困惑的、不解的,就可以得到一个解释,明白个中曲折后,找到好的方法,去改变困住自己的桎梏。
我为什么要努力?因为我有喜爱的事物,我有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梦想。我爱看小说,我爱历史,可是曾经觉得这两个目标位置离我太飘渺,我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到达?我学习仅仅为了眼前的考试和升学么?
的确,那时的我想法太少,思考太少,越为成绩努力,结果越糟糕,越失望,结果越得过且过。害怕自己就是不行,总是沉浸在懊恼中,这一切阻碍了我的热情,困住了我的成长思维。
不是“我能不能”,而是“我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才能”。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现在的心态,已经比过去轻松许多,至少我脑中有两个思维模式开始对抗,纠正自己的态度,扭转自己的看法。
虽然,还未真正跳出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我正向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要保持好奇心,保持对挑战的摩拳擦掌,学习中真正的成长,就像是保持引体向上的姿势,要求精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