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有生旦净末丑。旦,就是女性角色,而由男性扮演的旦角,就叫男旦。男旦,实在是解放后,才有的称谓。因为,更早的时候,京剧舞台就是男性的天下。
京剧,曾经就是男人的天下
男演男、女演女,固然好,但受制于时代,真的做不到。
在中国历史上,女子唱戏并不少见,曾经还是主流。因为,古代有乐籍这回事。作为一种惩罚制度,战俘、罪人的妻女会被强制性入乐籍,世代从事戏曲、歌舞等职业,属于贱民,社会地位低下,没资格参加科举。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的戏班都是由女性组成的,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府养的戏班,就由12个女孩组成。男性角色也由女孩唱,还催生出一对假凤虚凰。但到了清朝,不但取消了乐籍,还明令禁止女子登台唱戏的。原因就是,有伤风化。
在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女性总成为被欺辱的对象。戏剧的中,有很多低俗剧目。不允许女子登台,就是为了防止无下限的表演出现。当时,不但台上演戏的没有女人,台下看戏的也没有女人。
京剧,诞生于清朝中晚期,当然受不许女人登台这一规定的影响,没有女演员,女性角色都由男人扮演。但到了庚子年间,坤伶开始登场。初时,坤伶只活跃在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的租界内,到政治中心北京还是要受到诸多限制。辛亥革命后,北京才开始允许女子登台,但为防止大尺度表演出现,很多人反对男女同台演出。于是,就出现了坤班。坤班唱戏,虽然很多情节都省略,但不能完全没有男性角色。于是,就有了坤生。
直到1930年,才正式允许男女同台。
自从女伶可以登台唱戏以来,京剧领域涌现了许多优秀女演员,旦角尤其多,刘喜奎、章遏云、雪艳琴、言慧珠……此外,还有著名的坤生孟小冬。
虽然,这些女伶名角都造诣精深,但京剧行当的登峰造极,还是属于男人。
四大名旦都是男人
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了四大名旦的说法。1931年,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选出“梅、程、尚、荀”为四大名旦;1932年,长城唱片公司请梅、程、尚、荀四位联合灌制唱片《四五花洞》,堪称珠联璧合,使得四大名旦的说法得到社会公认。
当时,京剧领域也有优秀的坤旦,但为什么代表最高水平的都是男性呢?有一种看法,认为唱旦角,男性比女性更具优势。理由如下:一是男性声音条件优于女性,京剧旦角演唱用的是假声,而男性由于生理原因,与女性相比,假声结实,音域广,有厚度;二是男性扮相不比女性差,但女性往往中年以后会发福;三是男性体力优于女性,更擅长武功把子及打出手,在饰演武旦和刀马旦方面具有优势。
我认为,这种说法虽说有点道理,但却不能说服人。
程砚秋,在事业的成长期遭遇倒仓,使得本来又高又亮的嗓子变得又闷又窄,完全不符合传统的旦角唱腔的审美。但后来,程先生在通天教主王瑶卿的指点下,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抑扬婉转,带有独特脑后共鸣音的程派唱腔。张君秋,因未入过科班,身上功夫不行,但仅凭一条好嗓子,和对角色的独特演绎,也成为一代名旦。
京剧,是一种包括唱念做打等多方面技艺的综合艺术。有悟性的名角都会扬长避短,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出带有自身特点的表演风格。程砚秋、张君秋都曾是梅兰芳的弟子,但却都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开宗立派。所以说,以某方面莫须有的欠缺,说明男旦天生优于女旦,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我认为,四大名旦能代表旦角的最高峰,主要还是因为时代背景。
京剧,诞生于晚清,兴盛于民国,确切说应该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坤伶登台,全面放开在1930年。所以,在评选四大名旦的二三十年代,坤伶不是主流。再说,京剧从诞生之初,就是男人的世界。所有的角色,包括旦角,在发声、做派、武功把子等方面的训练及经验积累,都是以男人的生理特点为出发点的。女性唱京剧就是新生事物,在教授、学习上都需要重新摸索。在坤伶刚刚兴起的短时间内,在京剧的各个行当中,女性唱不过男性很正常。
所以,认为京剧的旦角本身就该由男性扮演的观点,有失偏颇。
男旦的前尘往事
在京剧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戏曲从业人员,被称作“戏子”,被视为下九流的职业。一般,唱旦角的男演员,都长相清秀,就往往沦为权贵的玩物。“雏伶盛装侑酒”,已成当时社会常态。所以,少年男伶旦角,被时人称为“像姑”,而像姑的住处,就被叫作像姑堂子或私寓。像姑的存在,是戏曲界的耻辱。京剧界,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提高京剧的艺术形象及京剧演员的地位,都曾致力于革除行业中的此种低俗风气。
说到这,不得不提的就是田际云。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对像姑陋习深恶痛绝。清末,他就提出取缔私寓唱戏。结果,私寓是受到了限制,但像姑还存在。清帝退位后,他再次联名谭鑫培等名家,提出取缔像姑。北洋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像姑这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像姑虽然不存在了,但京剧从业者依然受到歧视。直到1930年,梅兰芳访美,获得了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戏曲演员的地位才真正获得提高。
男旦的后来
像姑、四大名旦,还有梅兰芳……有不堪、有荣耀、有辉煌,这样的五味杂陈,难免让男旦的处境有些尴尬。解放以后,主导观念视男旦为歧途,是封建余毒,原则上不再培养,已成名的男旦也逐渐被边缘化。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也未能对此表达看法。
解放后,在京剧舞台上,女子饰演旦角已成为主流。但这些女子们学习的流派,却是当年男人们创下的。十年浩劫,样板戏大行其道,传统京剧绝迹舞台。等到80年代,一切回归正轨,老一辈的大师们也都凋零了。登台演唱的小女子们,只能靠听传说,跟大师们学习了。但这学习也只限于唱腔,至于大师们的唱腔背后的舞台经验与艺术心得,都成烟云。
据说,杜近芳曾说过,在学戏过程中,她要先把自己想象成男人,再把自己当成女人。以女性的生理特点,硬学男人的唱腔,肯定别扭。但别扭也没办法,后来的京剧大师们只擅长模仿前辈唱腔,不会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了。
现在,唱旦角的,十之七八都是程派。因为,程派唱腔与众不同,很有特点,而越有特点的东西,似乎越容易模仿。于是,京剧舞台上充斥着粗声大气的《锁麟囊》。前面提过,程砚秋先生当年是因为嗓子有缺欠,没高音、没鼻腔共鸣,才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了程派。现在,学程派的是把程先生的缺点无限放大,而程先生的精华一点没有。所以,网友们戏称,如今最不像程派的就是程砚秋了。
近年来,跨性别表演似乎又成了艺术的象征,京剧领域也是如此。郭德纲的弟子们也时不时地来一段“春秋亭外风雨暴”,虽然水平与他们师父的“叫小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貌似高雅。还有专家声称,男旦跟画美人的画家一样,区别就是画家是用画笔画,而男旦是用身体“画”。这理论听起来满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却行不通。男旦要想登台,除了要攻克了唱腔,还要攻克身段、表演。除了有特殊天赋的人,男演男、女演女,才是顺理成章,才是捷径。但有人就是要没有困难创造困难,比如某位梅派男旦大弟子,台上像男人、台下像女人。他登台不是唱戏,那简直就是刺激观众的神经。
时代在发展,我们都不该用有色眼镜看“男旦”。像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或者文革后复出的宋长荣这样的男旦,相信所有人都乐于欣赏。但一般情况下,不光男演女不像,女演男也不像。演男不像男、演女不像女,却指望跨性别出演,哗众取宠,只会招人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