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特别是青少年。
“这20名学生能够冲破观念上的阻力,勇敢地走进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的行列,看到这些学生们对知识的渴盼与奉献爱心的热情,真的很让人感动。”正在培训的老师说。
2017年10月20日晚上20时,正在进行的20名车辆工程系和经济贸易系学生的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训班上,担当主持人的郭老师注意到同学还有些害羞,就给学生们做了个“脱敏”游戏......随着游戏活动推进,学生参与程度高涨。同一时刻,3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训班”在学院多个院系同步展开。
“有几项不一样的培训方式让我们印象深刻。”一名大二学生说,培训开始时,20个同学围成一个圈,其中19人闭上眼睛,其他1名同学扮演“艾滋病感染者”,大家一起自愿握手互动,经过多轮互动以后,最终确定有多少人和最初的“感染者”亲密接触过,模拟在20人中,有多少位会被感染“艾滋病”。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来让大家对艾滋病传播的模式有深刻的认识。
“以前我只知道艾滋病的3种传播方式,这次培训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而且老师、学生互动游戏,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受益很大 ,也更加坚定了我做预防艾滋病宣传志愿者的决心。”一名学生表示。
一名大二学生坦然地讲,在最开始接触到这些话题时,不免会有一些不好意思。但是一想到回到学校中还要承担起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的重任,便增添了勇气与信心。其实这些知识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来讲,非常必要。
郭老师说,以前,在大学上学时,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但像此次担任同伴教育主持人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些“热身”游戏,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最大程度地克服对敏感话题的羞涩,健康地去谈,增强他们今后做好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的信心。
来自陇西的大二学生表示,以前,没参加过此类活动,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电视或手机上网获取。这次“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训班上进行了一些特设“游戏”项目,就是希望20名大学生能体会“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感觉,培养一种“心灵救助”精神。因为在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防艾”宣传时,心灵上的救助最为关键。
学院团委副书记说,“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培训班开展顺利,得到了全校各院系学生的积极响应。我们制定培训计划,张贴海报招募志愿者参加青年同伴教育培训班,培训班利用周末进行培训,每班20人,进行30期的培训,时间从10月13日开始,11月19日结束。培训采取授课与讨论相结合,实际操作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开放、互动、轻松、愉快的同伴教育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主持人交替以主持人和观察员的身份有机会体验不同角色,提高了能力和技巧,增强了同学们防治艾滋病的意识。”
对此,项目负责人表示,“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仅有好的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具备做好同伴教育的工作热情和组织能力。”
“‘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旨在向在校大学生普及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呼吁大家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病人。”项目相关负责人指出,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希望参加培训的老师和同学们熟悉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措施和保护自己的能力,积极投入到传播预防艾滋病基本常识和宣传预防艾滋病重要性的行列中,理解、关心、帮助、善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全社会共同防治艾滋病做出积极贡献。
9月7日至9月10日,项目特派老师对学院选拔的20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了为期四天时间的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严格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传播、预防等基本知识;性病知识及其与艾滋病的关系;毒品知识及其与艾滋病的关系;对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关心等。20名老师达到了作为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均取得了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证书。然后,由这些培训合格的主持人两人一组,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培训。
该项目预计在该校培训600人。接受培训的600名在校大学生将向周围5人进行再宣传,预计3000人在该项目中受益,占学院总人数的37%。
“同伴教育”主要是通过利用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在同伴之间分享信息、观念行为技能的一种教育形式。同伴教育通常采取选择同伴中那些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员,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再由他们向其同伴传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培训方式,非常适合在大中学生中开展。
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参与性强和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培训。参与的人主要是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