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教初四以后,我一直在回忆自己曾经的“九年级”。今天和好友聊起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九年级”。好友说,九年级,对她来说很多都淡忘了,唯独一件事记得很清。当时她物理学起来有点吃力,心里也打怵,可一直坚持着,一次,物理老师检查作业,问了她一句,是你自己做的吗?一句话,犹如一瓢冷水,让她从头冷到了脚,所有的坚持,所有的努力都霎时间化为了灰烬,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怪难过的。所以,好友说,自从当了老师以后,她绝不说这句伤人的话。
天哪,听完后,我的额头不仅冒出一层冷汗,这句话不是我经常挂在嘴上的吗?更可怕的是,我还经常对心智不成熟的六年级的孩子们说,会有多少孩子心里受到伤害!就这么一句话,有时候是无意,有时候是有意暗示,不管有意无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信任的讯号。想想,如果学生是自己做的,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用一盆凉水浇灭了孩子刚刚燃烧起来的求知的、自信的火焰,孩子对这门学科也许从此心灰意冷。即使学生不是自己做的,结果已经这样了,我们又何必再雪上加霜呢,为什么不借机化“不信任”为“信任”,好好鼓励一下,给他以新的希望,新的期待,新的力量。
其实,课堂上,我们老师可能没注意到有很多细节对学生影响很大,一句话,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伤到孩子的心,甚至影响将来。吴非曾在《 教师职业的危险性》中一文写到,教师职业是有危险性的,一般而言,我们会说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有可能误人子弟,而往往忽视了教师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达的错误的价值观、不良行为和错误思维习……我们工作中的任何不慎,都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是啊,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是面对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种鼓励的安慰,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爱,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而相反,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不仅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又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近教师,从而影响师生关系。
“是你自己做的吗?”当你想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妨等一下,将心比心的想一想,你是学生,听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2012-10-19 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