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家长总想着孩子遇到问题,我该怎么去教育他,该怎么说他才能听进去,说什么才能让他明白,而事实上倾听才是沟通最重要的环节。
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孩子心理会留下不同痕迹,想要说服孩子,先要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位读者私信给我,说他儿子在学校总是先动手打人,他经常被老师叫去赔礼道歉,是学校的常客,他这辈子的歉都给儿子道了,但是怎么说儿子都不听,怎么教育儿子都不管用,问我该怎么办?
我说你有没有问过儿子为什么要动手打人?他说没问,不管为什么,先动手打人都不对啊,这个说法是没错,但是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得知道根源,一定要听听孩子怎么说,不要看表象,要去挖根。
例如,孩子每次动手打人的都是因为小朋友的一两句玩笑话,那么你要解决的是教孩子如何分辨别人的玩笑和回应他人的善意;如果孩子本身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那说明孩子身体里缺乏多种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或者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一下多动症;如果孩子总是主动找上别的同学去欺负人家,那应该考虑的是家庭问题,是不是家长不常陪伴孩子、经常打骂孩子等等。
其实,倾听说起来特别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的难,需要克服的东西也非常多,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说孩子听,其实孩子可能也不爱听。
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己的不感兴趣。
年龄差导致家长和孩子的精神世界完全不一样。家长认为自己的阅历和能力都远远高于孩子,给孩子讲道理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没有错,孩子也确实需要教育,但是重要的是孩子并不在家长的频道上,讲了也是白讲,这正如家长没办法在孩子的频道上,所以孩子说的话家长都不感兴趣。
要想孩子明白家长的道理,家长必须要换成孩子能够明白的方式,例如讲故事或者从孩子跟自己的表述中去做回应,否则说也是白说。
为什么同事、朋友的话家长都可以倾听交流?而孩子说的话却不能?因为孩子说的话往往幼稚、啰嗦还表述不清,这是家长倾听最大的障碍,只要听上几句,家长就会变得不耐烦起来。
昨天我写了一篇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收到一位读者的评论,让我感到很振奋,说明通过我反复的唠叨确实家长有了些许收获。他的原话是这样的:“读你的文章总能让我学到东西。昨天和儿子聊天,几次我都想打断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忍住了告诉自己听他说。听到最后自己都惊讶了,他比我想象中的有想法,而且一些方面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了。我们确实要先听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只要条件允许,要求不过分,是要以孩子的需求优先。只是像我一样大部分的家长忽视了这点或者心里明知道,做的时候却无形之中以自己为主了。”
这个家长的评论说明,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其实是很难的,但是真正做到了认真倾听,孩子也会给家长一个意外的惊喜。
第二,家长积极的回应。
孩子跟家长说出自己的经历和需求,肯定不是只有表达的欲望而已,他们是想跟家长产生共鸣,还想得到家长的正面回应,只听不回应更不行。
如果孩子回家跟妈妈唠叨:“妈妈,我的橡皮又丢了,最近我都丢了好几块橡皮了,怎么搞的啊?”如果妈妈回答:“怎么又丢了?跟你说多少次用完之后放回文具盒,用完就丢在旁边不丢才怪呢,整天丢三落四的,我看你现在用什么?”孩子已经够沮丧的了,如果妈妈再唠叨,孩子会更难过。如果妈妈说:“没事,一块橡皮而已,有什么可难过的,妈妈再给你多买几块。”这样回答也不行,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其实孩子想要的仅仅是妈妈的共情和安慰而已。
妈妈先要肯定孩子的忧伤,“哎呀,宝贝,是那块小兔子的橡皮吗?妈妈也特别喜欢,丢了真是好可惜啊。”孩子就会同时与家长共情“是啊,还有那个小熊的,也特别可爱,前几天也丢了。”这样的对话马上就把孩子的不良情绪宣泄出去了。然后妈妈再慢慢诱导孩子“橡皮怎么丢的啊?”让孩子自己找原因、想解决办法。
倾听后的回应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孩子讲述学校发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和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事情,这些都是平时孩子会遇到的问题,这时候是孩子最爱听家长说话的时候,平时的讲道理肯定都听不进去,这时候的唠嗑确实实实在在能够唠到孩子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