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要达成一个目标,但是努力过还是无所收获的时候;当你看到别人获得成功而嫉妒羡慕甚至焦虑的时候,其实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无法心平气和的接纳自我。
为什么无法一个人难以接纳自我,可能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被外界加注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让我们被一种“应该思维”捆绑,比如读书的时候,我就经常觉得一个好学生不应该去读艺术班,高中分文理,学习好就应该去理科班,工作了以后,觉得只要努力工作,领导就应该提拔我,为人父母了,觉得女儿就应该找个离家近的工作等等,一旦生活现实没有按照预先假设的方式来运行,就会觉得非常不安,充满内疚和焦虑。
比如我觉得女儿从小乖巧聪明,上学以后就应该努力学习,成绩优异,不要求高,怎么也得考进前十名吧?事实上发现,女儿不喜欢学习,又拖拉,会上课开小差,偷偷玩各种小玩具,总是走神,我就很生气,总想给她矫正过来,但是这并不容易,于是我又退而求其次,觉得我可以不要求你的学习成绩,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总应该养成吧,实际上,这跟原来的要求是一样的,我和女儿的冲突依然还是集中在日常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小事上,困恼的背后,其实就是有一个孩子就应该怎样的应该思维。
大学交友也是如此,我觉得我喜欢你,对你诚心以待,就应该可以换得你的等价回报,结果并没有,发现你跟其他同学的关系更好,甚至在背后说我坏话,这不符合我的应该思维的范本,所以我又开始焦虑了。应该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容忍愿望和现实的不一致。
当育儿专家告诉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贪玩,就是会拖拉,这是她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的。我虽然也能理解,但还是会用极端的个例去劝说自己,为什么隔壁家的孩子就那么自律,肯定有办法让她改正的,你看,这时候我的愿望其实是超越现实的。当我们产生一个想法和愿望时,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支配愿望,但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愿望就绑架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无法自控,陷入深深的焦虑。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可以随便给自己立一些不必须完成的flag,随心随性就好,那对自己也太不负责任了,相信也没人那么傻。但是也要小心陷入另外一个思维误区。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突然醒悟了,之前浪费了太多的大好时光,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于是每天早睡早起,坚持学习,每次只要拿出书就觉得很开心,但常常会分神,学习效率低下,于是就开始焦虑和沮丧,其实我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觉得成功的人都很努力,所以我应该遵照他们的规则行事,读书,听网课,参加线下交流会...这一切都好像在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行为艺术。当然并不是说这样就没有收获,只是这样并不能减轻我的焦虑,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也难以达到心流状态,效率难以提升。
梁漱溟老先生说,年轻人的焦虑,大多是因为把欲望当成志气。我们当然要有目标感,但更要用正确的心态去区分愿望和现实。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世界并不是以我们为中心的,没有人会在意我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当我们树立目标的时候,并不是要跟谁较劲,并不是一定要打败谁,当我们说,一件事我一定要做到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一定要成功,而是表明了我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因此而付出的努力,仅与自己有关。老古语说的,尽人事听天命,大概就是走出应该思维,心智成熟的关键吧。
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认为,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我。这个外在世界的别人,常常包括了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一些能够左右你命运的权力机构,因此,找到自我,接纳自我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去诚实的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是一段艰难探索的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