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学和中学的开学日总是在9月1日,不管这天是周几。小学开学的日子在脑海中有些模糊,只记得一年级时我爸拉着我的手从一年级一班教室门口的名单里找寻我的名字,一直找到七班,然后把我交到那个温柔的女老师手旁,挥挥手和我说放学再来接我。中学每年的9月1日好像也是在每个教室门口挨个找自己的名字,然后走进教室找个位置坐下,消息灵通的同学会在周围讨论着今年的班主任是不是管很严,又或者是数学是谁谁教、作业多不多之类的话题。也会有女生悄悄和我聊今年班级里的转学生或者她暗恋的男生也在这个班。那时候的单纯像极了洒在树林里的阳光,和煦又舒服。
我不得不感慨一句“时光飞逝”,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开学了。我说这话的时候,男朋友说“万一你再读个博,这就不是最后一次开学啊”,我翻了个白眼,“硕士我能毕业就谢天谢地了”。说完我忽然意识到,这真的是我最后一次开学,最后一年做学生了。我之前一直渴望着毕业,渴望着离开这所学校,离开这个一言不合就diss我本科出身的导师,在微博上的倒计时足以说明我的渴望。尽管身边多少已经工作了的朋友跟我讲读书好、校园好,可我想摆脱这里的心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哪怕看着他们熬夜改方案、为租房的事心力交瘁。今天在意识到这是我最后一年的校园时光的时候,这种急于摆脱的情绪反而不似以往那么强烈。好像有些珍惜总是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才开始展露,有些怀念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愈发明显。
昨天我和爸妈视频,我爸急于挂断视频去看电视,我说了句“你们不记得明天是什么日子吗”,爸妈异口同声说是9月1日,在他们眼里,这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我有些撒娇地说,“明天可是开学第一天”,我妈笑着说“哎哟,这都这么大了还开学第一天”,最后爸妈还是和我说了句,“宝贝,开学快乐”。在父母的眼里,“开学”应该是于中小学生而言的,从我读大学后,开学的日子很少在9月1日,有时候即便开学了可能也依旧赖在家里,等新学期第一节课的前一晚才回学校。那时候记得是不喜回学校的,寝室的小床铺得再松软也不及家里只铺一层褥子的大床,学校的饭菜再多的各地小吃也比不过我妈炒来炒去就那么几个菜,里面还有一种我不爱吃的夏季蔬菜——豆角,有时候天热我妈还会不做饭。即便这样,家在我心里永远是最好的。也因为这样,爸妈对于我读大学之后的“开学”便没了中小学时那样特别的关照,何况我今年已经研二,已经25岁。今年的暑假在家呆了二十五天左右吧,除去去青岛面试那几天,在家的日子只有二十天。和大学暑假不太一样的是,这二十几天里不仅想着找工作面试的一些东西,想的更多的是给父母的陪伴。我妈也一改历年暑假七点就喊起床、看见我玩手机就唠叨的作风,母女间的相处非常平和。我包揽了部分洗碗洗衣服的家务,我想着,明年工作了即使能一个月回一次家,呆一个周末,陪伴的时间依然少之又少。谈起家谈起父母,总是会想很多写很多。
今天下午我在寝室看了一部电影《冒牌天神》,男主是一名电视台记者,把自己工作中的不顺全部归因于上帝,好不容易得来的直播机会却被自己搞砸,丢了工作。上帝决定让出一个星期的管理权给男主,让他尝尝管理全世界的感觉。起初男主用这管理权很是得意,报复了他工作中的同事,给女朋友最浪漫的夜晚,可逐渐地,他接收到成千上万的祷告,男主索性予以全部同意。这让世界变得混乱不堪,饥荒不断,小镇暴乱,女友离去。最终仍由上帝来管理世界,男主回归正常生活。
人们总是对于自己未曾选择的那条路带着一种主观的想法,倾向于认为未曾选择的路比自己现在在走的路更加顺利更加易行(至少我和我身边的部分朋友是这样)。就好像羡慕别人的生活和工作事事顺心,却忘了自己是从朋友圈看来的,自动忽略掉别人生活中的不如意。在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一度厌学,设想过无数种退学后的生活。读研后的种种不如意让我反复思索着当初读研的初衷,一度后悔自己做出的这个读研而非就业的决定。现在回头想来,我还是熬过来了,也许明年六月,我回头想现在这段日子,也会感慨“我还是熬过来了”,然后捧着硕士学位离开这里。《冒牌天神》告诉我的不仅在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多的是不要羡慕上帝,不要认为那条未选择的路比现在的路走起来更容易。
今天晚上的《开学第一课》没有看完,我想我会找点时间看完。今天周围工作一两年的朋友也在看,我想明年我看的时候,和今年会有不同的想法吧。无论如何,这篇文章,都要献给我已经上过的17年学,献给我的17次开学。还有,祝我的第18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开学快乐。这最后一年里,不要羡慕上帝,不要倾向那条未选择的路。懂得珍惜,懂得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