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人首先要活出自由意志
小孩子从两岁进入执拗期开始,就表达出对活出自由意志的渴望。
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也许事情并不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展。我们代替孩子做的事情,还有预防孩子犯的错,也许很多都是没有必要的,反而打扰孩子在经历中体验和成长。
尊重一个人就是允许他在他的所属领地内,活出他的自由意志,尊重是在划界限基础上,基于对生命的信任和欣赏而生发出的对人的尊敬和重视。
如果小孩子没有体验过被尊重,长大了很可能既不会尊重自己,也不会尊重别人。甚至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表达爱的方式对自己、对别人都不是一种尊重。
界限是每个人内在最深层次的自尊感,是我想要我做好!唯有尊重,才能真正的激发人内在的自尊感。法国18世纪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说:“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对孩子来讲,“我想要”和“你想让我要”,这两者的动力系统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父母亲在孩子领地的时候,同时也在失去自己的领地。相信孩子想要的是生命的自由、绽放,不用我想让他要,是他内在的生命力本身在驱使他。
2 做一个彻底诚实的人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不用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无论橘子卖什么高价,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这便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求存即求生存,自己在人世间活下去的能力。我在孩子们的相处中,常常能够看到诚实和求存的统一,这样的沟通让他们很容易获得彼此的谅解。就如萨提亚女士所提出的一致性沟通,沟通的三要素是:自己、他人和情境。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能做到同时关注自己、他人和情境,沟通一定是畅通的,会让你及时表达真实的自己,不伤害对方,让对方接受的同时解决问题。
孩子在情境当中,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引导他既兼顾群体社交性又能维护自尊,也许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确实是他自己领悟的最恰当的方式了。可是我们成人常处在自恋当中,看不见孩子的努力,理所应当地认为我们所建议的相处方式才是最好的,不断地干扰孩子,让孩子长期处在噪音之中,没有空间和时间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
孩子太爱父母,太愿意相信父母了,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同,孩子在类似情境再次发生时,会优先选择父母提供的应对方式。
成人通过自己的视角,审时度势,判断后事无巨细的告诉孩子怎么处理,这时候灌输的是一种教条,却拿走了孩子对情景的感知力。
为协助孩子长成他自己,我们需要善用成人的权威,不断肯定孩子的努力,他每次的应对都已经是他可以做到的最好。就算孩子努力的方向错了,他做事的动机也会有正向的一面。我们需要不断的表达,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当爱不需要被验证的时候,孩子才敢于做个彻底诚实的孩子。
以孩子为师,学习彻底诚实地做人吧。我忽然理解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3 老头子总是对的
尊重一个人的身份,不是他做到了、做对了,他才值得这份尊重,而是说他在这个位置,就已经值得被尊重。父母是一个身份,孩子是一个身份,老师是一个身份,学生也是一个身份,尊重各自在自己身份内的体验。
父母撑起了一个家,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父母如果再做区分,母负责养,父负责教。母亲需要展现无条件接纳,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和温暖;父亲可以展现有条件接纳,表达对孩子的期许,这种期许会给孩子带来力量和指明方向;学校是知书达理的地方,老师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需要好好学习。
妈妈,这个称呼充满了爱和慈悲。妈妈若是安定了,整个家就是朗朗晴空。妈妈需要做的事,就是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定。
忙于工作或者在育儿中不知道该怎么插手的爸爸,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妈妈鼓励和支持。爸爸爱妈妈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爸爸指责妈妈,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
全职妈妈,顾名思义就是你没有别的事,全部的职责就是带好这个孩子。什么叫带好?评判标准是什么?就好像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有一个绩效考核的标准,任何一个工作都有一个上级一样,全职妈妈的上级通常是在外挣钱养家的爸爸。而挣钱的爸爸如果将孩子的成绩,和妈妈的价值感挂钩,真的很愚蠢,这种举动无异于抽打妈妈的心,让妈妈的心处于悸动中,这种情形,孩子只能获得爱的滋养。
不管爸爸在外面的定位是老板还是高层,在家里的地位确有赖于全职妈妈的托举,毕竟妈妈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不在家的爸爸,回到家更像一个外人,需要努力才能融入家里的氛围。在短暂的亲子互动时光里,爸爸的说话语气、方式等都可能有不当之处。如果妈妈挑剔爸爸,那么爸爸在家庭中的引领作用,就大打折扣。
各归其位须为对了,爱的流动就顺畅自然了。
4 爱他如他所是
爱他如他所是,是尊重的至高境界。为搞明白何为如是,人类一直不懈努力着。古老的中国有生辰八字,古老的西方有生命数字………类似的探索与时俱进,目的都在协助人们更好的知己知彼。
不同于求生存时虚与委蛇地对别人好,爱他人的能力取决于爱自己的深度。勇敢的开始爱自己就踏上正途了!当我们深深的爱上那个彻底诚实的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本然的样子;当我们逐渐看见并爱上完整的自己,爱满溢而出,超越了自己的边界,才能真正做到一以贯之地爱别人如别人所是。这个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如果父母能够彻底诚实的做自己,孩子长大后很容易生长出这样的能力。
达成爱他如他所是的修习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的学习理论和知识,识别出我是谁,他是谁,为什么他和我如此不同;另一种是不去搞明白差异的原因,只是保持清晰的疆界,允许别人的不同。不管哪种途径都在拓展自己的心胸容量,逐渐理解和接受人和人的不同。
当社会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候,父母被蒙蔽了,生怕孩子不裹足长大后嫁的不好;当社会以“考上大学”为标杆的时候,父母被控制了,生怕孩子不全力学习就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幸福人生。
作为成人的我们,真的需要小心翼翼。如果真的想要做到爱孩子如他所是,那需要先带着谦卑的心退后半步,允许孩子本然的发展。不求不给,有求必应,而应的时候,只需要把握尺度的,要让孩子站在主动的位置。比如孩子想要站起来的时候,妈妈不要主拉他站起,可以站在他身边,或者悬空伸出手在它够得到的位置。如果孩子需要外界的助力,他会主动借力,当借力不如他自己做更方便的时候,它就会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以上内容来自海文颖老师的《接纳力》2
活出自己的自由意志,才能允许孩子活出他们的自由意志。做一个懂事、听话的人是我从小到大的人生模式。我努力照顾到周围所有的人,以为那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有一天终于发现这个模式里没有我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为什么要靠别人的认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这些原因,我终于看到那个原本具足的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我觉得只需要遵从自己的本心,做自己选择的事就是活出自由意志。
当我的世界里没有自我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允许孩子做他自己。我用自己认为应该和正确的方式不断侵入孩子的领地,想让他也像我一样做一个懂事、听话的人。
诚实是我特别看重的品质。一直努力做一个对人诚实的人,不撒谎、不欺骗,以为这样就是做到了诚实。却不知道除了这些,我们更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诚实才是对自己和别人都有一份尊重。
以前在亲密关系里特别爱争对错,争不过时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委屈,把自己放在付出和牺牲者的角色中。因为在我的观念里,事错了就是人错了,为了不否定自己的全部,我们都不遗余力的争,只想证明错的是别人。
团长的课让我明白,两个人的关系里争吵只有输没有赢。赢了争吵输了感情,反而得不偿失。这时候的不争里面有我懒得和你争,我比你更大气的自豪感,但并不代表你就是对的。学会了信任和欣赏,无论他做什么我都觉得是好的,都始终相信他只是和我有不同的观点和应对模式,就算我不能认同他的做法,但也会选择尊重。
爱他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愿。刚进入大家庭接触这句话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如他所是。这时候的我和孩子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喜欢用规条和习惯去评价孩子的行为,不理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对父母发脾气是不可以的,因为那不符合孝道;不洗澡刷牙是不可以的,那代表你不讲卫生;不先完成作业是不能玩的,那说明你对学习不认真…………太多的不可以,成为孩子的枷锁,束缚着他动弹不得。
如他所是的爱他,尊重他的界限也尊重他和我们的不同。有了这份尊重,我便不再去干涉孩子,让他在自己的领地里去自由折腾、试错,发展出自己的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