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朋友去上一个体验课,因为迟到20分钟,被告知只能下次再约了。心里正在自责,被一个嫩生生的声音打断:阿姨,我要上课。同样被告知只能等下次,谁料稚嫩的声音,底气十足,大声说:阿姨,我有钱。
一个大概三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要求老师让她上课,用钱来撑腰。在惊愕之余,这位朋友发现老师很淡定。
老师告诉她,这已经不是第一个说“有钱”的孩子了。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以家里有钱,爸爸有钱或者妈妈有钱来寻求获得特殊照顾。
这样的一件事情,让她瞬感心头拔凉,于是她把这件事情,发到朋友圈。感叹这个浮躁的社会,给未来涂上了什么样的颜色?
引起热议。
2、
“老师,我有钱!”
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是该震惊还是悲哀,应该都有吧。话没错,可是从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口中说出来,它就是错的。
而且,错误至极。无论是方式还是观念。
这样的年纪,上课迟到,不应该脸红么?不应该向老师道歉么?反而是以“我有钱”来为自己“撑腰”,得到老师的同意。
这是贿赂?还是硬气?
刚刚三岁,连世界是什么样都没见过,她们什么都不懂,可是她们又似乎什么都懂。
问题来了,这是谁教给她们的。惊愕之余,其实也不难理解。
3、
零几年时候,我读初中。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总是让我买点东西给老师送过去。父母觉得,这样就能获得老师的特殊照顾,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
那时候,我很有“骨气”啊。母亲让我送,我偏不送。我凭什么要给他们送,他们凭什么过节要收礼。所以,每次我都会把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吹吹就过去了。
我在学校,过的也好好的。座位没跑到最后一排,学习中也没遇到过老师为难。
然而,妹妹上学时候,却没能像我这样,每逢节日总会从老妈那领上礼品,屁颠屁颠送到老师家里。
听说,老师们从来没有推辞之意,几乎都是来者不拒。那时候大概是一零年左右。
4、
邻居有一对双胞胎外甥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前两天,邻居来我家,和我妈聊天,说前天又给班主任送了五百块。语气,生气里夹着无奈,庆幸里带着喜悦。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星期一,大外甥女欢欢早晨值日迟到了,班主任没有说什么。星期二一早,班主任却把她的座位调到了最后一排。真是没有一点点防备。这对于个子不高的欢欢来说,简直就是场灾难,可是她又不敢去问老师啊,只能心里憋着委屈,坐在最后。
中午,放学。邻居去接,一路上欢欢闷闷不乐。尽管妹妹和姥姥问(姐姐和妹妹不在一个班级),她也不说怎么了。午饭过后,忽然哭了。抱着姥姥,说出了原因。
星期三下午放学后,欢欢的爸爸妈妈去了老师家里,他们带着懦弱和钱,还有很多普通百姓身上都有的那种只要面对老师那就无条件妥协的表情。当把五百块放在桌子上时,班主任脸上没有露出不好意思,反而是一种不屑的感觉。
可以想象,好话说尽,博得班主任一笑。终未得。或许是嫌钱不多,或许是觉得你们普通百姓的家长就该给我掏钱,或许是其他原因。
星期四,欢欢被调回到原来座位。
5、
我们什么都没说,我们就把事办了。我们是老师,我们也是家长。我们是大人,我们深谙社会送礼哲学。
有人喜欢送钱,有人喜欢收钱。有人喜欢“奉献”,有人喜欢“索取”。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孩子。
这条隐藏在校园里的“潜规则”,被我们摸得透透的,也被我们发挥地淋漓尽致。而这条规则多深或者多浅,身在其中的人最清楚。
它化有形于无形,化一种为多种,像一条无形的网,笼罩住每个行业有求于人的人,更像一桶恶臭的脏水,泼向所有人。
却不小心,也泼向了孩子们。他们,却是无辜的。
6、
当面对老师的拒绝,年仅三岁的她们竟然能说出“我有钱”这三个字,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她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们只是看到的,学来的,然后拿来用。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一些成人场景。用钱交换,获得条件。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从这个我们生活的复杂世界里获取很多,可不应该是对钱的概念和对社会的深谙。因为这个世界不只这些,还有更多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等着他们去学习。
作为成人世界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你如何涂抹这个社会,社会将如何涂抹你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