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终极实在:印度、波斯和中国
古印度人《奥义书》所表达的“寻求”以“梵”为中心,它被认为是我们自身和宇宙的终极秘密。梵的观念是一种对统一的寻求,即寻求那个奠定了所有个体自我和万物的统一。因此,大部分佛教思想中的“空”和绝对主义观念,都涉及“一”,那个基础性的统一。佛教的“空”不是纯粹的无,它恰恰是一种“圆满”。
公元前六世纪,波斯的一位宗教改革者叫查拉图斯特拉,宣扬一种一神论,他的神叫阿胡拉马兹达,是一切存在的唯一起源。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个承认并阐明宇宙中善恶的存在和起源的人。唯一的主阿胡拉马兹达,首先在万物中创造了一对神灵以及诸多较低一级的神,第一个神叫斯潘达迈纽,他把自己以及追随他的万物引向善和善行。另一个神叫做安哥拉迈纽,他使自己以及为他所有的一切作恶。
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思想家孔子,他主张,思是我们的基本天性。
佛陀的教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圣谛:1、众生皆苦 2、苦之根源在于有欲,有念和有执 3、灭除欲念之道名为涅槃,借此可以根除诸苦4、达此圆满有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名、正精进、正念、正定。
两种形而上学:
1、柏拉图
柏拉图哲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他的形式(Forms)论。柏拉图的形式有时被称作理念(Ideas)
形式是终极实在。柏拉图同意赫拉克利特,即我们的经验世界在不变的变化中。但他也同意巴门尼德,认为真实的时间,不同于我们的经验世界。根据柏拉图,存在着2个时间:1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一个处于不断变的世界(world of becoming);1个是形式世界,即真实的世界(world of being)。我们接近后一个世界即真实时间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的例行,我们的理性的思想能力。在柏拉图看来,最令人激动的形式是美的形式。
柏拉图的理想国(洞穴神话与太阳和影子的隐喻)。有两重意义:第一个意义是我们日常经验的变化世界仅仅是一个影子,一个对实在的模仿。第二个意义是,我们日常经验的世界也是神圣的终极实在的一个形象。
柏拉图形而上学的第二个原理,即我们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人类灵魂的不朽性和非物质性。我们的灵魂含有存在世界的知识,它们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我们之中。这种知识和观念被认为是天赋的。经验只是出发它们,使我们“记起”它们。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完全看做是自然的造物,是“理性动物”--但依然是动物。形而上学不是对另一个世界的研究,而是对我们和自然的研究。形而上学是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为,这个世界,即我们的经验世界,就是实在,而不存在另一个世界。终极的实在事物,他称之为实体。第一实体是个别的事物;第二实体,是他所谓的一事物所归属的种和属。
什么是实体?
关于实体的第一个描述,是语法角度的。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的事物。它是一个句子的主语。
关于实体的第二个描述,实体是事物的一切特性和变化的基础。
第三种关于实体的描述需要引入另一个新术语,即本质。本质是一个个体确定其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方面。
实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形式就其自身而言,永远不能变化,质料也是如此,但是,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能够变化。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整个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都有一个目的,一个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就是“纯粹思考,即思考本身”
现代形而上学始于笛卡尔,他的形而上学把世界分为三种“实体”:上帝、心灵或自我,以及物质的存在。后两者实体由上帝创造并依赖于上帝。由于上帝是理性的和善的,因此我们能适度地相信我们关于世界的有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