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一直没有读完,最近拿出来决定从头读起,煌煌巨著,为了不至于太混乱,也是为了方便自己整理,所以做摘录如下。
第一章 实在
实在的终极性质和宇宙的起源这两个问题,规定了自最古老的时代至今的大部分哲学。
公元前580年左右的某一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本原。该理论标志着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开端。他是与常识和宗教决裂,并提出了关于实在的终极性质的一般理论的第一个希腊思想家。对于自然和人类行为,他和这一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一道,不再根据神圣的行为(诸神、女神和神灵)作神话学的解释,而是根据法则和抽象的概括提供说明。知识成了目的本身,成了人类最高贵的追求之一。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终极实在不可能由那时已知的元素-土、气、火或水--构成。因为它们彼此完全不同。它们可能混合在一起,比如土和水混合在一起变成泥或黏土,但是由此认定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实际上是由另外的某一个构成,就毫无意义。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实在的终极形式是“无定形”或“原始基质”,是一个混沌或虚空,它产生了世界上的各种实物。
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基质”观念太过神秘,而代之以这样一种观念:气是基本的“基质”。气通过凝聚和稀薄形成世界上的其他元素和各种实物。因此,他引入了这样一个观念:基本元素在量上的变化也能够导致质的变化--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原理。
把世界上所有不同物质还原为泰勒斯和他的学生所说的水、气和无定形,这种努力被称为一元论。
唯物主义认为实在最终由某种物质性“基质”构成。
古希腊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叫赫拉克利特,他完全独立地辩护这样一个观念:火是实在的基本“基质”,但火既有“自然元素”的意思,也有“精神力量”的意思。他主张,存在着的万物都是短暂的、变化的。一切皆流,万物在变化中获得安宁。火,或者说河流那变动的水流,本身似乎有一定的尺度和节奏在支撑着。尽管世界一直在变,但是,世界借以变化的尺度能够被理解。
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实在只有唯一一种终极成分。古代实际许多哲学家信奉多元论。最著名的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宇宙是由大量叫做原子的细微基质构成。
古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真正本性。他尤其受到希腊人在音乐和和谐上的新发现的启发,进而把宇宙本身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和谐。他还是位神秘主义者,他认为灵魂是人身上能够进行抽象思考的部分。
巴门尼德,一位颇有成就的数学家,他共享了这样一个假设,实在必定是永恒不变的,他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这个世界,即我们经验的世界,不可能是真实的。他的残简论证如下:真正的存在无法生成,因为实在(真正的存在)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是它的来源。这个论证是西方绝大多数形而上学的来源。
这些关于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的各种理论,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他们都叫做形而上学理论。形而上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和回答这样一下基本问题:宇宙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构成它的基质是什么,人和心灵的规则是什么,宇宙的非物质方面的性质和物质方面的性质是什么。
既然要讨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意义上成熟的形而上学,就给“基质”一个特定的名称: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