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优酷上慢一拍地把嘉年华看完了。单纯就把它当成一部电影的话,也仅仅是80分的作品,可是它作为一部电影如此写实,仿佛这些场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电影的那些环境的的确确非常真实。
作为一个在东南沿海落后小镇生活过的人,那些环境仿佛就是自己的家乡小镇,不知名品牌的智能手机、满街的小绵羊摩托、混街头的杀马特和酒店的坐台小妹勾搭在一起......
一幅生动形象的十八线沿海小城的写实画面,如此真实,让我,这个虽然生活在小城,但和那些小混混们生活几乎是泾渭分明的人,真实地觉得这个故事换个更不美好的结局,可能就在自己的家乡或者某个和自己家乡相似的地方上演;但有时也会觉得,世界也并不是如此晦暗,毕竟当你熟识那些看起来非常社会底层的人时,又会发现,其实他们并非过得十分艰难,即使有时捉襟见肘,也可以时时刻刻保持温饱。
其实,观影的过程中使我想起最多次的还是我那个年龄和片中两个受害女生相仿的妹妹,第一次如此担心在她的未结束的成长阶段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且苦于找不到一个跟她讲这些东西的切入点,怎么想切入都觉得尴尬,不说又觉得太让我放不下心。真的有时候觉得由于传统文化过于强大和沉重在身上而难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自己在十二三四岁时相比于电影中的女生小米等人的确一帆风顺,在重点初中读书,没有接触到那些初中毕业就不读高中出去混社会的人,身边的人基本上考上重点高中,虽然自己没有考上满意的学校然后在习得性无助和姬佬的自我认同中挣扎许久,但也算是(在别人看来)非常顺利的一个阶段。
很明显,我和小米属于完完全全不同的两种人生,可能最大交集是,我刚好在她值班的时候住进她打黑工的酒店,或者她收拾了我住过的酒店。若不是在电影中而是在平常生活,我可能完全对这样的一个人、一种人没有兴趣、甚至有些厌恶。在电影中开始也不过如此,第一次对她产生这种厌恶情绪是她在监控中看到会长要进入小女生房间时并没有伸出援手,我知道的确不应该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但还是控制不住往这里想,what if xxx...然后她录像了,这一点其实我还是认同的,可以看出她虽然有点坏但不蠢;此后,看到她的种种行为,包括一点点的举动,表情,都感到一点点的反感,这一点应该说是小米饰演者文彦的牛逼之处。
当你不是这一个人的时候,要讲多么理解那个人都是不可能的,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所说的:“当你想指责一个人的时候,你应该想起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势。”我之于小米,的确非常幸运,不用是黑户,不用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不用在三年换了十个地方......当我处于小米的位置上时,我很难达到如今的成绩;影片中有小米说,别人不干的我都干。当她讲这些时,我内心突然对她有那么一丝丝的认同,很难讲清楚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多年以后,第一次写影评,糟糕惹。
我觉得导演拍得最好最有意味的几个场景是海边的梦露雕像。
小米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海边的那座梦露雕像旁边,当游客站在梦露雕像跟前拍照留念时。小米绕到梦露的身后,往上望到了梦露被风吹起的裙摆下面隐藏的内裤。然后,小米拍了几张照片,未放大的梦露的内裤和放大了的梦露的内裤,由此可以看出一点点小米性意识的萌发,这个细节拍得很符合小米—把一个快十六岁的女孩子的性意识的觉醒展示得淋漓尽致。
想起,小米十六岁离家三年,应该初中还没毕业,十三岁时就离家,有点感叹是什么样的家庭会使她那么早就离家,同在一个蓝天下差异又大得惊人,身边隐隐约约通过他人之口听见过谁谁谁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谁谁谁初中没毕业就挣了好多钱。这些小镇的读书无用的论调永远占着主旋律——即使大多数没读书的人一生都在底层摸爬滚打。
又跑题了。写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