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治国容易量产“伪人”,依法治国带来风清气正

不管是在过去“大公无私”口号天天喊,“公而忘私”说教日日讲的年代,还是在古代圣人们提倡的“道德治国”的年代,因为那些虚假的价值标准违背人性,所以容易量产“伪人”。

那些时代中,人往往需要在亲朋好友熟人面前,在接近无限次重复博弈性质的工作单位或村庄里,学着伪装自己,严肃认真地表演德行,然后才能被视为好人,获得些上升通道,才有可能享受生活中的某些额外利益与特权。但是人只要一出单位,或者背井离乡成为盲流,就会是仿佛变了一个人。

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社会,在WG中破坏殆尽的、本来就不完善的法治才开始重建,尽管这个重建的过程充满曲折,也呈现出某些缺陷,但在法治规范下的社会进步还是显而易见,中国经济总量以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终于位居世界前列。

这也说明,在尊重私有产权和个人自由的前提下,用良好法治和个人利益去调控人性,要比单纯提倡大公无私,实行道德教化等既是主观强,又无法量化的方式,要科学、合理与现实许多。在法治社会的游戏规则建立和健全的过程中,务实、分工、协商、合作、契约、交换的社会氛围也渐渐呈现,同时,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边界感也获得了提倡和尊重。

记得刚推进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有位在WG中经历过冲击的五十多岁老邻居,他常常在家里妻子面前大声议论与抱怨,说是现在这个社会“将人坏的本性全都释放出来,人都变坏了”,说得仿佛有些世风日下,国将不国的味道。

现在回想起来,改开前破四旧,高喊“大公无私”口号的动乱年代中,在社会上或邻里间几乎天天耳闻目睹那些背后挑唆、告密、争吵、谩骂、打群架、持械斗殴、公交车上钱包失窃等现象,至于小偷入室、强奸杀人、抢劫打砸、走后门、收礼、诬陷抓人、劳改判刑等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以上难道是因为道德教化后,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所以单纯提倡“大公无私”,幻想能单纯依靠道德宣传治理好国社会,结果往往既是低效,又恰得其反。因为人都是逐利的,物质利益具体实在,可见可持,可以触摸;精神利益抽象,因个人的主观价值而异,对有些人来说显得虚无缥缈,容易消散。除了少数智慧者、直达事物本质者在乎追求精神利益,更多的普通人往往热衷于追求物质利益。幻想依靠道德治国,就会量产大批不理解精神价值的内涵,只善于道德作秀表演的“伪人”。反过来,在弘扬先进道德的同时,尊重私产和个人自由,健全良好法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严格依法治国等,才是造就讲秩序、守规则,风清气正社会的关键措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