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同学们已经告别了轻松的三年级,即将踏入学习忙碌的四年级。而写作,也将成为以后学习的重要内容。那么在三年级已经形成的固定的写作思路,现在、以后是否还适用?
前两天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民间艺人街头让孩子自己吹糖人,换个方式吹糖人,生意一下火了”。
西安小寨东路,71岁的张师傅摆了个吹糖人的摊子,以前吹糖人都是自己吹好了再卖,可是,家长都会嫌弃老艺人在吹糖人时口水都进去了,不干净。现在张师傅自己不吹了,而是让孩子们吹,他用双手帮着塑形。孩子们自己吹,吹一个不一定能成功,一次不成功,张师傅就会再在锅里揪一小团糖稀让孩子们继续吹,直到吹成自己想要的小动物。就这样,孩子既体验了吹糖人的快乐,也避免了“老艺人口水不卫生”的这种情况。
这则新闻,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艺人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后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吹一遍不成功,再吹一遍,孩子仍然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而自己,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不断修正。孩子学的认真,老人教得开心。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如果作用到我的作文教学中,是否也可以事半功倍呢?
三年级,孩子们刚接触到作文教学,我的写作教学方法是:激发兴趣,揭示主题,教写作方法,出示案例,进行仿写,修改。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指导,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训练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都是在为写作而写作。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只有个别同学的作文能够做出创新。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对于高年级的习作,帮助不大。
如果换种方式,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将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有写的欲望,有写的内容,而我,也可以像老艺人那样,在一旁指导,修正呢?
我想到了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动力系统”中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首先,老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写作能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老师坚持与孩子一起每天写一篇“每日简评”,每周写一篇“每周一稿”。老师可以写发生于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特别是课堂故事。读给他们听,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让学生也这样写,然后老师挑出几篇写评价,并在全班展示。在选稿子时,先着重于中等生,肯定他们的进步,这样可以激发优等生的不满,从而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在此也应该重点保护优等生的积极性,肯定他们的优秀,激励他们再接再厉,有更大的进步。再选择学困生,在写作前,先给出一定要求,使这类学生有写作扶手,并且使其思想在写作中有所体现,及时给予肯定,使学困生们能够建立起习作的积极性。
在整个过程当中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不断进行强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积累素材,再写作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一种,老师示范、学生积累、老师修改、教授方法。这样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是可以使写作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方式,使写作成为孩子们的另一种说话的方式。
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思路,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实践,在实践中摸索规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