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学家蒋勋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这样一段他在法国留学期间的往事,有一次他的两个同学把他带到一个荒山野岭,骗他下车后跟他说“这里是法国意大利的交界处,从这里往前直走就可以到意大利了。”然后就把车开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蒋勋说了很多次他想去意大利看看,但一直缺乏勇气。随后,蒋勋搭着沿途的顺风车,一直到了米兰,他回忆那一刻,体验到豁出去的豁达原来是那么畅快。
这不由得令我想起和一位美女(美国女孩)聊天时,无意间跟她说起我一直梦想去纽约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苦于没有绿卡到了那只能呆几天,随后她说“你真那么想?那我跟你假结婚帮你拿绿卡!”她说这话时,完全不像开玩笑。
中国人的留学之路起于清末,那时国力式微,大清帝国已经迎来了自己的黄昏,远赴他乡的学子怀揣的是一种急切与屈辱留学心态,一方面是别国的科技与民主提醒着自己国家的落后,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另一方面又急切地想学到他国的技术与长处以便回国建设。当时大致的留学国家主要为日、法、美、俄,而这种知识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回国后在政治立场上的站位。
而在21世纪的今天,留学在中国似乎已成为了少数富家子弟特权,当年那种急切与焦虑感随着今天中国的崛起也不复存在,今天见诸报端的新闻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如何花天酒地,甚至违法乱纪。当年的留学生到了国外被前所未见的高楼与新科技震慑,而今天无数老外反过来感叹中国发展之快。国外各种激进思想与新事物在全球化的今天早已没有了新鲜感,你可以在中国就看到刚刚发生在纽约东京的新闻,各种国际最新的学术成果也迅速被翻译到了国内。
伟大的祖国已经不再落后了,接受西方的文化、技术也无需踏出国门了,那么,在这个时代,留学的意义何在?真的成了某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富二代吃喝玩乐混文凭的选择?
我开头所讲的两个故事,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管出去留学的是什么人,对他们来说,最大的财富,其实正是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更好地认识、改变自己,学会另一套看问题的方式。
但今天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在国外大学的成绩排名分化为两类,最差和最好。前一类的特征我想无需详述了,至于后一类大部分是家境不富裕需要靠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到了国外大学,不和其他国家的学生来往,不加入社团,没有业余爱好,把时间都花在学习和打工上。而完全融入国外生活,并像欧美学生一样明白成绩真不是最重要的人,恰恰是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