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这本书,小时候久仰此书大名的时候读过一遍,再看一遍的时候除了发现文中曹元朗的那首诗中的‘拼盘姘伴’是我多年前发的非主流说说的引用之处,其他倒是印象很浅。所以说年龄到了,小时候看不懂的书,不明白的事,慢慢接触到了,再看这本书反而别有一番滋味。
1) 现在的年轻人都爱自称‘渣男’,我想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寂寞而去撩拨别人。渐鸿对苏小姐的第一次探望是因为‘觉得生活太无聊’,春暖花开的季节,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社交软件的出生或许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这么一些人。大家实在不懂得如何享受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光,总在想方设法奔向围城的里面,欲对两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一探究竟,为了脱单而脱单是最无聊的状态。我总是很欣赏也很羡慕那些能够一个人独处并且自得其乐的人,就好像《人生的智慧》中提到的:诗人看到的世界丰富多彩存粹是因为他们的见识广且精神世界丰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寂寞想脱单的时候,不妨学着怎么去和自己更好地相处。
2)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恐婚了,从前是“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现在干脆学起了发达国家那一套,面对即将到来的婚姻简直叫苦连天,好像已经预知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场景,先提前摆好一副来者都拒的姿态。作为恐婚族的一派,看完围城确实有种更加坚定立场的决心,想想婚姻的本质,就是在两三年中找到一个相伴几十年的伴侣,然后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慢慢蹉跎,期间得子一二,也就是“父母前生欠的债”,给自己找牵挂,给自己找羁绊。不知道我的想法会不会改变,不过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太丧了,连自己一个人的情绪都处理不好,怎么去处理两个人和两边家庭的关系呢?消极的一代啊!可以预见中国的未来单身率直线上升,老龄化涨势稳定,问起来由,钱钟书的《围城》一书可载入史册。
3)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关于书中的这一段话,回味良久。我是觉得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先吃的葡萄永远是最好吃的,可能这就是人人怀念初恋的原因吧,因为没有成功,所以回忆起来好像总是比实际甜那么一点,带着点朦胧的色彩,回忆的bgm都是放肆的欢声和羞涩的笑语。若不幸初恋成了最后一颗葡萄,或许书上另一段话非常合适:“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的那样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得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总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4) 最后一点是关于李梅亭改革三闾学校里的教育制度的。辛楣说了一句话“不知怎么,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天下没敌手,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从广大群众盲目崇拜外国的新鲜玩意儿,到开始嘲讽“莫非是国外的月亮比较圆?”,我认为是走到了两个极端,说到底当然不是照搬国外那一套,也不是挂了个国外新事物的名头来胡作非为,适合国情适合当前情形是最重要的,当然若是能自产自销再好不过。中国的盗版事业发展的连外国人都无奈,适合的还能厚脸皮的自称借鉴,失败了的确实可以被考虑纳入到盗版行列中去了。刚开始的时候有人看不好中国说唱,认为rap只能除了黑人还有谁可以做?不过中国这地方地大物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褒义),看着中国说唱慢慢被大众喜爱,把山歌元素和一些中国元素融入到这种还算新的文化里,我是觉得非常成功的。果然要想变样却不被毁,还是要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
理科生不小心分了个点,大概就是我看书的一部分不成熟的小想法~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