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历史就在
——《长安三万里》观影随记
浮生若梦,盛世长安。把酒当歌,快意恩仇。潇洒不羁,美轮美奂。这是我看完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脑海中浮现的词语。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剧不论是视听语言还是意境的传达,对人物的还原,都做得非常好。
可能对于一部电影来说,165分钟太长,但对于一段历史来说,真的太短。电影借高适来述说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李白的编年史。
看这部片子,也深深感受到了古人信息量的低载,十年,几十年,对于当时的他们,也都只是时代洪流里的渺小存在,但他们的精神却因为诗词流传了千年。那时的人,一生只为一事,至真至纯,连“天真幼稚”这样的词也变得可贵起来!
看的时候几度哽咽,为大唐诗人的怀才不遇,为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步人生选择,为歌女在城破时的起舞和倩影,为裴家剑法不得施展而叹惋,为《将进酒》的飘逸与无奈,也为哥舒翰的死前悲壮,为长安诗人颠沛的命运,为那句“诗在,书在,长安在”。
长安拍的很好,着墨的文人众多,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张旭、王昌龄、岑参、贺知章。人物众多,但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很客观,那些背过的诗,喜欢过的诗人,尽数登场,如在眼前。《长安三万里》很好,它的好不在于片中出现了多少诗人,诗句,毕竟,他们早已住在中国人的心里,从少儿时代,这些诗早已朗朗上口,可却少有人了解它们的创作背景;少有人知晓在那个人人写诗的年代,诗人们又是如何不改志向,脱颖而出的:少有人探寻大唐由盛转衰下,兼容并包的大唐,诗人们,将士们,百姓们的生存状态。片中每一处情节的推进,都是为诗意展开,为长安展开。
片子由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借高适之口讲述大唐,讲述长安,以高适与李白相遇相知为主线,穿插讲述了文人武将在时代中的逆流而行,也正是因为有他们,才有了如今我们知晓的长安,以及吟诵的诗书。
古诗最难讲的便是诗意,诗境,但《长安三万里》拍出来了,片中人物虽多,却并不会让人觉得繁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诗在,书在,长安在,片尾的诗词长卷,除了感动,更多的还有震撼,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也只有中国动画人才能拍出来的诗境。
高适同李白其实从一开始,人生的追寻就不尽相同,但也能在诸多时刻相交和共勉。关于李白,高适的不救才是救,而他的退,与其说是功成身退,不如说是无奈,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开阔和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