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于凌晨5点醒来时,心里有一个声音提醒我:早读开始啦!于是迅速如前几天一样,快速完成洗漱,开启一天的晨读。这个习惯源自5天前的一段美妙奇遇。这么说来,得感谢张秀明老师,是她的引领,带着我走进紫光勇气赋能读书会,让我无限接近一群有光的人。
这5天,早晨的读书,晚上的讨论、交流、分享,向我展开一个个奇妙的世界,让我不断地跟世界产生新的链接。
在这个一粒沙的世界里,我看到了更广博的世界——
1
昨晚,因为惦记着7:30跟孩子们的网课和8:30的读书会,推掉了跟先生一起赴约的聚餐,早早地回家做网课前的准备。
“双减”之后,教体局规定低年级孩子不进行笔头考试,学校把去年期末考的试卷翻印了,让我们自己给学生做一做,摸摸底。我也很好奇,学生们在我带着他们每月共读两本书,每周坚持一篇说写,每月一本班刊,随机完成几本手工书等系列活动之后,会有怎样的学习成果。
周四下午,我为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与镇妇联的一个公益项目去参加评审,所以跟周五下午张老师调了课,请她代我监考,让学生练习。晚上回到学校,赶紧将试卷批阅完了,但结果让我有点不爽,有几个孩子居然没能完成后面的写话题。而张老师告诉我,做试卷时,孩子们表现挺好的,没有人东张西望,大家都比较认真。那就是说,试卷的题目类型学生没见过,对题目的意思不理解。而陆鑫浩的书写非常潦草,我几乎没法认出他的字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让我晚上参加读书会分组讨论时都不专心了。只能到周五再说了。
周五的事情一件接一件,早上8:00,全体教师参加期末考务大会,孩子会有一段无人管时间。想着有几个孩子没能完成的看图写话题,于是,决定让所有孩子完成一次手工书。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已经很熟练了,加上前一天的看图写话题已经在试卷上写过,我觉得早上这个40分钟,可以给那些没能完成写话的孩子一个补救的机会。把习作纸发下去后,跟大家说清楚接下来的任务,我就匆匆离开,留给孩子们一个相对自由完成任务的时间。
当我回到教室时,孩子们手工书完成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原来那几个没能完成写话题的还是没有完成,甚至出现不及考试时的情况。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哪里没有说清楚呢还是那几个孩子本就没有看懂试卷上的图?刚要逐个了解情况,班主任老师来带孩子们去做核酸,只能暂停。等全体同学回到教室,一堂课已经快结束了。
下午还有一堂调的课,我将试卷进行了评讲,字词检测题的评讲,我一改往日的大家齐读、自我对照范卷订正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粒沙”的方式,首先请孩子们说说,这几个字词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容易写错,写到黑板上,并向大家说明容易错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看得出来,孩子们是比较喜欢这种当别人老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这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粒沙”的魅力。
后面的几道题的评讲,我都忍住不说,而让孩子们自己说。有时候,看到有孩子说不出来,我真的是非常着急,但还是忍住了,我感觉这个“一粒沙”的方式对老师来说,真的是一个不错的磨炼心性的手段。
“一粒沙”的实践,让我没能完成试卷的评讲,所以把剩下的评讲任务留到了线上。
晚上的评讲课,在讲到照样子写句子的这道题时:(见下图)
请孩子们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发现不一样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从一年级开始,这样的练习我们经常做。但昨晚赶时间,没有让孩子们敞开说,基本是告诉家长们,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用数量词、形容词把句子写具体,句子会写了,文章才会写。
这道题依然是句子练习,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句子中“说”前面的提示语,有孩子认为,这里就是结合句子中说的内容,填一个合适的表示心情的词语;薛钧文和姜琳歆认为,这里例句中的“叹了口气”跟后面的说是连续的两个动作,所以下面的句子中也应该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她们俩一个写的是“松了口气”,一个填的是“舒了口气”。尽管是模仿例句的样子在写,而且这里有个“地”字,似乎读起来并不太顺畅,但我忍不住对两个孩子的思考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为她们俩点赞。
试卷评讲结束,我跟家长们交流了孩子们行为中的一些表现,希望我们的家长能给孩子承受自然后果的机会,不要什么事都帮孩子搞定。但愿他们能明白我的心意。这个假期继续带和他们共读,用书上的做法去影响他们,能影响一个是一个,要想让孩子们变,家长首先得改才行。
2
晚上,先生回到家时,正是我们小组讨论分享的时候。他探头看我,我转头看他,只一瞥就知道他处在微醺的状态。
先生跟我在同一所学校工作,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他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对我无限包容,热爱家庭,为了支持我的读书活动,他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从不要我为家庭操心。如果对我有什么要求,也只有在微醺的时候说出来。这样的情况我已经遇到好多次了。面对他的“酒后吐真言”,我会认真对待,痛改前非。
“你读了那么多书,对家庭建设有什么用?”果然,他开始“吐真言”。我立马想到,晚上儿子吃完了晚饭,我顾着上网课,忘记把多余的饭菜放进冰箱了。他一定是看到餐桌上的饭菜有点情绪了。
我知道,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情绪。这些日子,我每天早上眼一睁就参加共读,晚上碗一推就去读书,地板脏了他去拖,床上的凉席他来换……最近,我对他的付出确实几乎没有反馈,他有情绪很正常。
想通了这一点,我赶紧跟他解释,表示对他的抱歉。他没再说什么,洗洗睡了。
今天一早,我像往常一样早起阅读后,赶紧把客房的被套、床单换下来,收起厚棉被。这时,他也起来了,我赶紧请他帮忙,他陪着我,帮忙做好所有的事。换席子、洗被子,在共同的劳动中,我用“一粒沙”的方式,不断询问他的意见。就这样,昨晚的不愉快全都烟消云散。
此刻,回到今天读的第132页上的那段话: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一位看起来和我一样焦急的学生,可能是出于对我的同情,举手问了一个问题,而且我作出了响应。那段交流引起了另外两个人举手,然后又引起了更多的交流。
我想,这里的“响应”就是帕尔默解决课堂静默的难题,在生活中,响应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关系问题。这就是一粒沙活动带给我的启示,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
这5天,跟大家一道共读的时间也许并不长,但从大家那里散发的光和热,一直在感染着我,我非常感动于每次我参加共读时,主持人都会给到我响应,不管是吴虹校长、王莉莉老师,还是其他的伙伴,在大家还不熟识的情况下,总会响应我,这样的响应激发了我的读书热情,改变了我学习的习惯,让我更专注地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