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时候的家,记忆里只有零星的一些片段,或许是因为有意地在忘记吧。
从出生到小学的那些年,我都一直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整个一水滴型的小山坳里总共就生活着二十来户人家,大家都是靠务农为生,后来也有人做点小生意。我们家里算比较穷的,因为爷爷和妈妈都相继做着村支书,有着一些财务知识,还算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的人,所以慢慢地经济状况也有变好的趋势。
但是之所以说穷呢,或许是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缘故,又或者说是那个时候在我有限的认识里,周遭的一切给了我这种感觉。
小时候家里很久才会买一次肉,一次买得也不多,买回来就切好炒一下,用个带盖儿的大瓷碗装着,每次中午炒菜的时候就加点儿,可以吃好多天。因为早晚都不吃肉,早上是一点米和着煮的玉米糊糊,晚上是雷打不动的清汤挂面。当然后面随着我的长大,生活好像也慢慢地有些改善了。早上偶尔是青菜粥,晚上也偶尔做做米饭炒炒菜了。后来妈妈还说“其实还是喜欢玉米糊糊和挂面,习惯了那样的味道”,但是多年以后的现在,即使再煮同样的东西出来也很难再是当年的味道了,因为玉米水稻种在变,伴着煮出来的食物一起吃的东西也在变,人在变,环境在变,所以味道也就变了。就像我现在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爱吃的那种绵阳米粉的味道了,它或许只能存在在我的记忆里了。
还有那时候家里所有的人,平时是绝对不会买新衣服的,只是过年才有可能会添置新衣,甚至有那么一两年过年也不会买新衣服,所有的开销都是省吃俭用为原则。还记得读小学那会儿妈妈给我做的布鞋、布书包、织的毛衣毛裤,有时都烂了好久了也还是会继续用着。布鞋漏了脚趾还继续穿着;毛衣裤脱了线,妈妈没时间补,也继续穿着;买的布做成的布书包破了洞,笔和文具盒都掉过也继续用着。现在想想,或许那时候也难为情过吧,但是大家好像也都差不了多少,所以也还好,没有那种物质比较给小小的心灵留下的残缺。
再有就是不像现在走哪里都有各种交通工具,那时候我们连个自行车都没有,后面到乡里读书,每天都是几个小屁孩儿打打闹闹,早上很早,冬天甚至天还没亮,就相邀一起步行去上学的。还记得有几次,因为爸爸妈妈大半夜就去忙着做红薯粉了,早上起来我要自己做饭吃,然后再去上学,结果有几次就起晚了一点,小伙伴们都走了,最后哭着闹着不去上学了。想想真是很可爱啊,哈哈。
最后就是过节了。印象中,小时候好像就过过中秋节和春节吧,春节是免不了会买各种吃的,而且家家户户一般都有养猪,会专门留一只猪到过年时宰杀,所以过年也有很多肉。虽然我至今也不太喜欢吃肉,但腊猪脚,腊排骨什么的,那种味道,依然是怀念的。而中秋节,这个印象最深刻,因为家里每年都是买的市场上几块钱用纸筒包住的一筒月饼。到中秋夜,在院子边放个长凳子,月饼摆在中间,先祭月,然后一家人再高高兴兴地分着吃,边吃边聊天。那时候那月饼仿佛成了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点。其实虽然现在各式花样的月饼那么多,我却一点也不爱吃了,还是怀念小时候的那个味道,虽然拿在手上那皮就不断地掉,心儿也硬硬的。
这所有的故事,都是从那座小小的土瓦房里开始的,这么多年没有回去好好的再看过感受过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不仅是心,连身也早就远离了。以前是故意为之,现在确是想回去也回不去了。因为后来还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至于它们在那时候的我的心灵里烙下了怎样的印迹,这些印迹又是怎样影响着我后来的路,我还得慢慢回想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