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为了写作而读书,现在为了读书而写作。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精灵,幸运的精灵被主人精心照顾,生活了上百年依然还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游历,活泼而又可爱。这是我对书的描述,书没有剧场、电影让人看起来的立体快感,却是一个感情的绝佳宣泄者。当然不止是指作者对自己感情的宣泄,还有读者的宣泄。就像某人说的: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每当我心情不好或者生活一时忙碌无可耐烦时,我会挑一个下午,趁着无人,斟一杯茶,暂时远离尘世的浮华,嗅噬书中的墨香,纵使有再多不易,也总能找到灿烂的鲜花,重拾旧时的勇气。
在读书的路上,我与书并肩同行,再没有了孤独和酒,只有诗和远方。
我喜欢读文学类小说,尤其热爱外国文学。《岛》、《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我在雨中等你》、《一个人的朝圣》……见过了外国文学的美,发现自己已然控制不住了对半个地球外的那个世界的好奇。书中的故事不是想象中的撼天动地,另外译文翻译的也没有多余的华丽词藻。多数外文小说文字简洁,语言坦白,如一位刚出生的婴儿,那清澈透明的双眸里透露的是一个个潸然泪下的故事,很轻易地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著的《岛》中有这样几段话:
“这孩子在这里会见到大量的眼泪。相信我,眼泪在斯皮纳龙格可以自由洒落。”
这是伊莲妮和迪米特里第一次来到斯皮纳龙格岛时,娥必达对他们说的话。这是一处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这座岛“污秽荒凉”,没有谁在乎她已经流过了多少眼泪。读到这里,心情不自然变得沉重,而且无从释放。
“他活着就是为了等待伊莲妮从城墙门洞里出来。”
没有了伊莲妮,吉奥吉斯不知道以后的每一天怎么度过,也许,就只剩下了这一件事——等她回来。
我很向往欧洲人眼里的爱情,没有死缠烂打,也不掺杂其他任何的家庭、社会因素。他们的眼中,爱情就是陪伴。《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陪奎妮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为此,他一个人,八十七天,走了六百二十七英里路,这种陪伴安静而又勇敢。
陪伴也许才是最深情的告白。在读书的路上,我想对书籍表白。
2015年我读《活着》,从此爱上了读书。书荒的时候,有时会因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看上了一句话而去买这本书;2016年,我“偷”同学的书来读,害得她找了一个周末,后来没看完,自己还是又买了一本;现在,无论走到哪里,如果背着书包,书包里肯定放着一本书,高数听的不耐烦时读,选修课无聊时读。可是这样也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因为有时读书只是消遣,也从不精读,甚至读过的书竟都忘了讲过什么,只是记得那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许,“流浪者”更适合我自己,在无数座城市里流浪过,目睹过这里发生的故事,离开的时候不带走一丝一线,这里也不会留下我的任何痕迹。
在读书的路上,我只是想过一遍书中描述的人生,而我还有自己的人生。
《岛上书店》有这样一句话送给每一位读书者:“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是一个世界。”看着书架上摆满的书,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孤独的人,不然哪有这么多的闲情来读那么多看似实是无用的书。从农村泥泞的乡间小路里走来,或许作为一个泥巴人,总想多读点书用来把自己装成一个文化人,从小就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迷惑,以为多读书就可以成为一位作家。然而人生匆匆,想要在短暂的人生里,穷经皓首式地阅遍文学大师的所有佳作,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而且慢慢的发现,虽然自己读了很多书,还是没有成为一个能写出巧言美词的人,有时在朋友面前倒感觉自己是个另类,看的书不和其他人一样,听的歌也只有自己说得上名字。也许骨子里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总想着与众不同,从不看朋友推荐的书,只是顺着走的路自然而然遇到了一本书,就开始读,从一个世界穿过另一个世界,一座孤岛连着另外一个孤岛,之间的衔接只是一个巧合,多浪漫。
在读书的路上,孤独是因为心里藏着一个不可能的世界。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句台词:“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气质不在乎,只希望以后读书不是因为我需要,而是因为我想要。读书路上,无声也很精彩。